首页>检索页>当前

技能幼苗成长 尚待春雨春风

发布时间:2017-02-28 作者:李怀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自2012年国家启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以来,发现、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技能大师潜质的“苗子”。但受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技能“苗子”难觅,后继乏人,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的瓶颈。这一问题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环境

利用媒体和巡回演讲方式,广泛宣传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大张旗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不仅能激发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而且可以逐渐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在成功标准多元化、成功道路多途径的情况下,要引导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技术工人打消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想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忠于职业操守,耐得住职业的寂寞与孤独,经得起名利的诱惑。

中央电视台近两年推出的“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节目”“状元360”等节目,在引导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成为青年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偶像,激发人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激发青年技工发展的内生动力

让国家各项政策落地,使技能大师和技术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经济收入、职务晋升、人才评价落到实处,彰显政府解决工人身份低、收入低、人才评价边缘化的决心,将激发出青年技术工人成为技能大师“苗子”的内生动力。

要打破工人与管理技术人员之间身份的藩篱,完善工人与管理技术人员身份相互转换制度,扭转技能大师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狭窄的窘境。国家级技能大师,不少“官衔”就是班组长和车间主任,且已到头。如果他们确实有领导和组织才能,应该像当年的倪志福、郝建秀那样,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从薪酬分配上体现“崇尚一技之长、优质优酬”。技能大师凭着对职业的坚守,精湛的技术和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却没有成为广大产业工人尤其是青年工人追赶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工资虽与普通工人高出不少,但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相比还是低很多。为此,企业需要打破工人、管理技术人员身份限制,按岗位、能力、贡献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体现技能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与自豪感。

技术工人是国家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但政府出台的引进人才政策里,却很少包括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工人没有话语权,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城市落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一大部分青年工人钻研技术技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需要更新人才理念,“人尽其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要变成具体的行动,提高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形成“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竞争机制,开拓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完善技能“苗子”成长的制度设计

改进职业院校的招生选拔制度。实际上,国家招生选拔制度从制度设计上就打下了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次等教育”的烙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招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剩下的或初中提前分流的考生;高职学校也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近年来由于生源紧张,高职录取分数不足200分,单科成绩“个位数”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中职、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都是先天“营养不良”的人,又怎能成为技能大师“苗子”?成为技能大师与个人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

尽快构建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体系。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类型教育,就应该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如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形成有系统、有梯度的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以保证职业院校在各个层次上吸纳优秀人才。

加快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进程,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专接本”又回归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促进高职院校“专接本”与应用技术大学衔接和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唯此,才有可能打破技术工人基础差、素质低的制约,向企业输送有技能大师潜质的“苗子”。

(作者李怀伦,系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8日第9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