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农村生源为何大量回流?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江西弋阳蹲点记

发布时间:2017-02-28 作者:新华社记者 沈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门可罗雀,这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可地处江西东北部的弋阳县,过去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量增加了两成多,城区优质中小学校学生数量反而下降。

农村生源为何大量回流,弋阳义务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蹲点调查。

生源回流:农村学校恢复活力

朱坑镇紧邻弋阳县城,过去生源流失也相对严重。朱坑镇中心小学校长丁文福仍清楚地记得,3年前他刚上任时,全镇10个教学单位只有1306名小学生,其中中心小学本部537人。那时,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转出去,教师士气低落。

当年,丁文福忧心忡忡;如今,他信心满满。“中心小学本部学生增加到789人,全镇学生数量增加到1881人。”丁文福说,新招聘了30多名教师,新建了教学楼,“很多孩子从城区、家长务工地回来了,教师干劲十足。”

小学如此,初中也一样。曹溪中学是弋阳县最北的农村初级中学,距离县城42公里。2013年秋季,曹溪中学只有621名学生,现在在校生为1058人,增加了437人。

“这437名学生不用舍近求远去县城就读,为家庭节省了一大笔支出。”曹溪中学校长汪水辉说,在县城上私立学校学费高,上公办学校家长得租房陪读。无论是哪种方式,每人每年至少要多花费1.5万元。

记者走访了农村10多所中小学校,发现学生数量普遍增加,学校发展充满活力。弋阳县教育体育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为3.41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5730人,增长了20.2%。同期,城区最好的初中方志敏中学减少了593人,优质小学弋江镇二小减少402人。

“软”“硬”兼施:城乡教育差距缩小

学校生源数量变化是表象,背后则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缩小。

走进南岩镇叶坝村的遇春小学,修葺整齐的草坪、崭新的教学楼,一点也不比城区学校差。可谁曾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有人还在里面放牛。

3年来,弋阳县校建资金向农村倾斜,用于农村校舍新建、改建、维修资金3亿多元,对70多所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标准化建设;统筹资金3400多万元,配备“班班通”、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广播系统和触摸屏教学一体机等,73所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弋阳县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2014年开始,弋阳县教体局对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检查以“申请式”“展示式”为主,从“查”你“评”你“管”你到“帮”你,教学检查变成了帮助、交流、培训。“行政会议少了,专业会议多了。校长们的精力可以集中在学校管理上,老师们则更加专注于课堂。”这是记者采访过的弋阳县10多名校长、教师的共同感受。

弋阳县教体局还倡导成立“名师工作室”“教育心理协会”“家校合作协会”等民间协会,定期举办论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让城乡教师同台竞争,激发了乡村学校教师的内生动力,一批优秀乡村教师在全县教师“大比武”活动中脱颖而出。

家校合作:改变农村教育生态

“班上举办了一次亲子活动,90%的学生家长前来参加,不少是特意从务工地换乘几趟车赶回来的。”朱坑镇中心小学3年级教师蔡响龙说,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让他颇为感动。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改变源自弋阳县全面推进的家校合作活动,其目标是让学校和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

曹溪中学邀请家长来校值日、参加监考;中畈中学建立“家校大舞台”、送戏到乡村,与村民同乐;葛溪中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组织师生和家长整治乡村环境……

弋阳县家校合作协会会长周立军说,各所学校家校合作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都赢得了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和理解,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朱坑镇塘坪村的吴春萍以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经常去打麻将。参加了几次家校合作活动后,她意识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果断地卖掉麻将桌,经常陪孩子写作业。

今年农历大年初三,湾里乡朱垅教育发展促进会举行了表彰大会。在数百名村民见证下,10名教师、67名学生受到表彰和奖励。目前,弋阳县成立了32个乡村教育促进会,村民自发向促进会捐款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关爱困难学生,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乐心捐资助学的新乡贤。

新华社南昌2月27日电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8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