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斩断“挂证”利益链须正本清源

发布时间:2017-02-22 作者:司马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注册会计师,4万—4.5万/年(挂法人);注册一级消防工程师,8万/年;注册一级建筑工程师,8万—12万元/2年;注册岩土工程师,25万—28万元/3年……近日,一张名为“2016年各证书最新挂靠价格一览表”的表格流传网络,一些通过率低的资格证书挂靠费甚至超过一些职业的年均工资水平。俗称“挂证”的证书挂靠,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非工作企业名下,以获取相应报酬的行为。

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写入劳动法以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也催生了各种考证热。证书是能力的体现,但“出工不出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乱象,实际上无异于作假。“挂证”现象几成公开的秘密,不仅仅意味着相关部门监管失位,更对涉及“证书作假”的行业发展贻害无穷。

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由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取消70%以上,基本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曾经满天飞的职业证书,在被不断清理和取消后,“挂证”牟利的“钱途”的确越来越暗淡。但是“百足之虫,僵而不死”,“挂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国职业资格实行单位注册,相关单位要想进行资质升级,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注册人员。

虽然,“挂证”的价格比聘用一个长期坐班人员的费用要低得多了。但是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很难聘用到,他们大多已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证书挂靠符合一部分人“多点并进”的赚外快思路。为了申请资质和竞标工程,对于某些资格证书,企业宁愿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也在所不惜。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诞生了或明或暗的专门中介公司,他们在其中搭桥牵线。持证人出租证书每年可有不菲收入,中介也分得一杯羹,企业则得到了资质,拿到了工程,职业证书“挂靠”生意的长盛不衰的背后是一条存在已久的完整利益链。问题是,这种各取所需,皆大欢喜隐藏着不小风险。2009年震惊全国的“上海歪楼案”中,涉事的施工方并没有一个人拥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不符合竞标要求,结果却凭着某人的“挂证”而一路过关。

斩断“挂证”利益链必须正本清源。国务院已发出明确信号,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所以,从源头着手狠治“挂证”乱象,一方面要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无死角监管,严肃查处资格证书的“一女多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某些职能部门为了一己之私,或是阳奉阴违,或是改头换面,让培训办证死灰复燃;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积极推动由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为专业人才搭建市场化的职业发展通道。

(作者司马童,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2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