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所国家试点学院的“三个融合”

——苏州大学探索纳米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7-02-20 作者:通讯员 姚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刊登文章,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为题,重点介绍了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之一,这所“年轻”学院在成立发展的6年间,已频结人才培养硕果:2名学生摘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多名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奖;本科生发表SCI文章42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肩负着培养纳米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学院如何迎难而上、崭露头角的?

    教科融合:

    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

2010年12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应国家战略、产业急需而成立。在积极探索全新人才培养领域时,学院也同时面临着专业设置时间短、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等发展困境。

“这样的挑战下,学院紧扣人才培养主线,在学校给予的自主办学权支持下先试先行,从学段、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开展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三融合’培养实践。”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季晶说。

创新人才的培养,师资乃重中之首。在苏州大学大力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下,学院“核心教授+创新团队”所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也很快被巧妙转变成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撑。

在破解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问题上,学院提出让教授全员参与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将科技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构建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机制。同时,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创新训练体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一间实验室内,学生汤洵正利用专业仪器制备轻薄柔性、光色可控的有机发光(OLED)照明面板。得益于国家“千人计划”廖良生教授的直接指导,汤洵在本科阶段凭借“高效大面积柔性OLED照明光源的研究”项目,摘得全国“挑战杯”竞赛奖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与团队成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篇SCI论文。

“廖教授耐心的科研启迪,令我的研究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谈及取得的成绩,科研起步并不顺利的汤洵感慨地说,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中,耳濡目染导师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才日益强化。

“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事实上,纳米科学技术学院400余名本科生都是“三早制”的受益者。从大一起,学院就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经过专业培训后,本科生还能直接操作使用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先进实验平台设备,参与纳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课题。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及人文关怀,令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现象蔚然成风。

    学科融合:

    以立体化培养为方向

纳米科技,是一个创新性、交叉性的前沿领域。如何实现跨界协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科交叉优势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乘校际、区域、国际协同之东风,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在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下,积极探索推出了“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体’是指人才培养实现高度上的教学科研融合,深度上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广度上的国际资源融合。学科的融合,更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采访中,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穗东介绍,学院为此打破学科藩篱,建设多学科融合的教师队伍,以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中,为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分别交叉的三个课程方向。研究生则可以跨学科选择导师、课题和晋升学段。

受益于开阔的学术视野,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倩在校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在内的12篇学术论文。而令陈倩感到更兴奋的是,能在一支学科交叉的团队中学习成长。“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相互讨论、合作实验,常常迸发出许多创新想法。比如在我们课题组,化学与材料专业的同学可以从材料合成角度大胆创新,研发出一些新材料,同时再与生物学的同学合作,又可以探索出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协同创新,并不是某个课题组内的鲜有现象。学院许多高水平论文的联合发表,都体现了跨学科互补性合作的协同效应。”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

    国际融合:

    以多方协同化为志向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1年,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后,又进一步实现了学院“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融合国际化资源上,学院除了实行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并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增强教师队伍国际化、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还通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德国洪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国际联合培养及CO-OP学生互访交流等多个项目,搭建多方协同的国际资源融合平台。据统计,53%的本科生毕业后都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为了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学院专门成立独立的英语语言中心,采用小班化、互动式教学,5位语言学背景的全职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的学术英语培训。2013级学生王彤彤入学时无法适应全英文教学,但是经过全职外教“量身定制”的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后,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全英文课程汇报。不只是她,在英语语言中心,很多曾羞于开口、困于表达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得益于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才使我有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眼界和国际化素质。”现任职于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副研究员的袁建宇,谈起在校学习经历时,充满感激。在以全球视野合作办学的理念下,袁建宇的快速成长正是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探索本硕博学段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缩影。

其实,在将“国家试点学院建设成一流的示范学院”视为奋斗目标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爱生重教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课堂上,学术大师为求知若渴的学生详解纳米奥秘;实验室里,导师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即便是公事繁忙的院长李述汤院士,手中常备的也是一张学生课表。用李述汤的话来说,“在培养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探索道路上,学生就是学院发展的根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0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