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Blog在网络世界越来越红,它的历史其实并不悠久——1997年才在美国出现。Blog诞生后,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师生提供了免费使用的Blog系统,其网址分别为http://www.law.harvard.edu和http://www.stanford.edu/dept/itss/projects/blog。
自2002年,Blog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并为诸多师生所运用。
它的具体应用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累——学习者的姿态。
每天读点书,记录读书笔记,一是加深自己的印象和理解,二是跟他人分享;每天从网上浏览记录一些信息,一是自己保存管理,二是分享;每天提出一个问题或困惑;每天总结自己的工作;每天给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给自己的思想加油。
第二阶段:整理——思考者的状态。
学习和思考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生活中、工作中一切事情都成为了你研究和观察的素材,你感觉到自己不断有新发现,迫切想要表达自己。在整理自己的思绪中,发觉自己成长了。
第三阶段:专业——研究者的状态。
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所适从走向了成熟稳健,原先看似零散的事物,现在看来都处于一个系统中;你不但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体系,还掌握了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许这时根本不用再强调什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因为在你看来,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你能够从系统的高度进行思考、观察和研究行动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并能够提炼出其中的规律和找到解决的对策。
这里介绍一些学校和教师的Blog,供大家参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徐平(http://www.acumox.org/blogs/xp/)、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http://www.jeast.net/jiahou/)、广东中山大学心理系教师程乐华(http://www.blogcn.com/user/chenglh/)、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媒体实验室(http://www.etc.edu.cn/blog/)。
中小学教师应用Blog的更是不胜枚举,如化名“菜园主人”的山东淄博高新区南石小学校长陈忠心(http://caiyuanzhuren.your-blog.org/)、积极进行学科教学改革探索的教师 张宁(http://www.blogcn.com/user3/sun-lightirene/main.asp)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庄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