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贺巴老百岁生日,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举办《我心中的百岁老人——巴金》征文比赛活动。日前,组委会收到京内外各学校送来的近五千件青少年学生文稿,经评委会特邀专家们认真细致的评选,有150人入围获奖。这些文章热情讴歌了巴金对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真挚地倾诉了对巴老的敬仰、爱戴之情。在“五四”期间,特从征文中选登几篇,以纪念“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鼓舞青少年继承、发扬五四运动精神。
——编者
我虽然为中学生翻译过书,编辑过书,偶尔也为中学生讲过课,我的诗歌作品也曾入选中学生读物;但我离开中学语境已经将近20年了。应该说,我对时下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陌生的。我只知道,他们所学的课文,跟我们那时学的不很一样,但具体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这回参加《我心中的巴金爷爷》的中小学生作文比赛的评奖工作,使我对当今中小学生的写作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一些感触。
首先是强烈的今昔之感。20年前,我也是个中学生,迷恋读书、写作。说实话,我那时写的东西,尽管经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被抄在黑板报上供同学观赏,但比起今天的学生作文水平来,真让我感到汗颜。
我们当时的写作太受时代语境、书本、老师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自我,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语言。由于所学课文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由于假大空的时代语境氛围还没有消除,我当时写的东西,大多空洞而乏味,很少经过自己较多的独立思考,真情实感似乎都还没流露,就被掏空了,语言风格以套话、口号为主,当时的学生会背语录,会唱赞歌,但几乎不会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从此次参赛作文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们的思想活跃多了,非常丰富,而且有个性,多数不是人云亦云,哪怕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至少也是经过了或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的。巴金文学观念的核心是“求真”。这次要学生们写的实际上是命题作文,而且巴金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是比较远的。要让他们写出真实感受,谈何容易?但他们写出来了,写出了自己阅读巴金的实际体会,有的还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理体验,非常不容易。他们的感受力的刀刃不像我们这些过了青春期的写作者,还保留着锋利和敏锐。他们的感受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灵气。这让我羡慕和嫉妒。巴金先生号召说真话,西方有谚语说“只有死人和孩子不会说谎”。这些孩子确实说出了真话,我为他们的见识和勇气,感到由衷的钦佩。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说,孩子是成人的老师。从不说假话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这些老于世故、吞吞吐吐的成年人确实应该向孩子们学习。
现在孩子的言说方式也比我们那时活泼多了,有才情,有色彩,有些像警句,有些像诗句,或豪迈,或柔美,有些造句特点和词语安排出人意料,显现了写作的天才,令人拍案称奇!
巴金先生已经100岁了,而现在的中小学生才十来岁;时间跨度这么大,一开始,我还有点怀疑,他们知道巴金吗?能知道多少?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巴金,并当作写作的题材吗?我读了这些作文之后,疑虑打消了。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北京到外省,孩子们不仅了解巴金,而且了解的范围和程度还相当不错。有的孩子所读巴金作品的数量不亚于有的中文系的大学生。这让我特别感动。很幸运,我们的文学传统经过了惨痛的断裂之后,被接续上了。
不管是长达数千字,还是短短几百字,不管是手写,还是打印;孩子们都写得很认真,很投入,很下工夫。有的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孩子们有这样良好的精神和习惯,这不仅是他们将来学习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我们的未来社会的稳固基石。
当然,在有些同学的作文中,也还是有些空话、套话,也还有人在开头结尾偏爱引用一些陈词滥调,总之是别人的话。在谋篇布局上,也有不够紧凑、松松垮垮的弊病。在主题呈现上,也有思路不清,中心不明的问题。这些虽然不是普遍问题,但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