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幼儿教育程序化不破解便是灾

发布时间:2017-02-05 作者:樊人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思维方式是人的内在驱动程序,体现了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对人们的言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样重要,有什么样的教育思维方式就会建构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幼儿教育应该是灵动鲜活的,但是受僵化的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生活变得机械枯燥,教育的智慧、幼儿的灵性都被切除了,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有效改善。

幼儿园里司空见惯的绑架教育行为

表现一:时间安排固定化

操场上,孩子们在玩各种游戏。“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把玩具收起来放进框子里。”收玩具、拿衣服、排队、回教室,教师焦急地催促孩子们“快点,快点,后面的小朋友跟上队伍,我们要赶紧回教室啦!”在教师的催促下,孩子们有些手忙脚乱。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慢一点走呀。”“集体活动的时间快到了,我们必须要按照作息时间表,准时地组织活动,因为我们刚刚活动的地方离教室太远了,时间来不及了……”还没等我接话,教师已经跑远了。后面的孩子也是急匆匆地往前奔跑着。

了解幼儿园的人都会知道,几乎每个幼儿园里的半日活动安排都是非常紧凑的,每个时间段做什么,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一个高结构的作息时间表,带来的弊端是:追随时间成了目标、关注个别成了空话、师幼互动成了形式。

表现二:区域设置模式化

在中班“美图秀秀”美工区域里有4种操作材料,其中与主题有关的有两种:“树叶变变变”(树叶贴画)和“渐变的树叶”(树叶渐变涂色)。教师以展示成品图的形式表现了操作的方法,4个孩子正在边看边做。我走进后面两个教室,发现每个教室的美工区都有树叶贴画和树叶渐变涂色的操作材料,只是名字变成了“树叶的新衣”和“美丽的树叶”等等,而里面的操作材料包括操作方法的表现方式都是一模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美工区是按照一个固定标准来设置的,这样的区域操作带来的弊端是:无视儿童的年龄特点、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无视儿童的可能需要。

表现三:班级管理标准化

楼梯口传来教师不断重复的提醒声:“一对一对拉好手,拉好手……不要有声音,安静地走。”孩子们经过教师身边时,个个拉着小手,也能非常安静有序地行走,可是当教师提醒到队伍后面的孩子时,前面的孩子又开始自己走自己的,边走边聊天了。教师赶忙走到队伍前面,又继续重复着排队的要求。教师对孩子们排队的常规有统一的要求,但是孩子们确实不能做到整齐划一,那这样的常规标准要求是否适合孩子?

许多幼儿园对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常规训练都做了细致明确的统一规定,要求每个班级都必须按照计划去训练,幼儿园会有相关的行政人员进行检查。这些做法背后体现的是:常规是学校的常规、常规是枯燥的训练。常规的训练需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表现四:课程内容统一化

一些幼儿园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都是一样的,教学活动内容统一,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弊端是:课程开发没有儿童兴趣。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唯有儿童感兴趣,并参与课程的开发,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课程的设置服务于儿童,当然也应该来自儿童,这样才能为儿童所需求,为儿童所用。在教师确定了课程的主题后,需要听儿童的想法、儿童的兴趣点,跟着儿童的步伐行走,才能更好地满足儿童。

课程开发没有教师自主。没有教师观察儿童、追随儿童的基础,就定了统一化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中自主研发、自我发展都彻底僵化。缺乏教师自主开发过程的课程设置必然无法给教师带来积极性。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一个策划者。前者是机械被动的,后者是自由主动的。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有想法、有智慧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一定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制定适宜课程的智慧型教师。

课程开发没有资源背景。再好的课程,没有资源的利用和支持,一切都有可能沦为空想,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注重课程背后资源的差异性,这样的课程才能鲜活。很多时候,教师拿到一个教案会很无奈,无奈于无法如此完美地实施,无奈于条件的限制,更无奈于不知如何来替换资源。假如幼儿园能够根据课程的设置,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资源,那么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的组织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儿童也就能触及更多的体验,获得更多的发展。

    解放幼儿园才能培育充满活力的幼儿

去固定化:让幼儿自行支配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都有一张较为精细的常规时间表,将一天理性地分为一段一段的流程,幼儿日程的紧张、作息时间表的紧凑是当下幼儿教育突出的结构化现象,问题的成因源于独生子女、早期智力开发、竞争压力等多种社会因素。笔者坚定地认为:幼儿作息时间表应该去固定化,因为每个幼儿都是个体时间的主人,幼儿对时间的主动支配,有助于其意愿、态度、情绪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幼儿共同拟定支持两者共同成长的时间安排,使两个甚至多个个体生命在一日自主化的时间中丰富成长的体验。

去模式化:让幼儿自由创想

一线教师愈发重视自主性学习区域在幼儿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但是教师们按照园部统一要求设计和布置区域,一模一样的材料、大同小异的区角、步调一致的进程安排,其实是对幼儿个性及其发展需要的忽视甚至压抑。模式化下的统一性,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事事为幼儿提前确定好游戏主题。教师的硬性规定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拘谨、压抑、不开心,幼儿游戏变成了完成教师的任务,甚至使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的教育工具,扼杀的恰巧是宝贵的幼儿个性。

在幼儿区角游戏中,教师要更多地善于倾听、引导,尽可能地蹲下来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兴趣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区角设置、材料制作、游戏主题应多征求幼儿的意见,多与幼儿协商,与幼儿达成共识,去模式化,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化的原则下,让区域设置留有弹性、灵活性。

去标准化:让幼儿自主管理

标准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教师用划一的、死板的、狭隘的既定标准、规则约束幼儿的言行,具有强制性和刚硬性。幼儿在教师的高控下,在班级中无法得到自主的发展,体会不到主人翁的感觉,对上幼儿园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叛逆情绪;而且,在标准的高压下,教师不能追随和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而及时变化与调整,不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和幼儿都陷入标准化的泥潭中。

在《纲要》及《指南》的引领下,我们需要逐步转变观念,去标准化,让幼儿自主管理,唤起其情感共鸣,引发自主管理的意愿,积累自主管理的经验。让幼儿在管理中体验到规则或纪律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将自主管理的规则与纪律视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找准自主与规则间的“链接点”,寻求自主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而抓准从他律到自律的“成长点”,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

去统一化:让幼儿自主成长

幼儿园课程仅仅只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尽管这样的课程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过于关注幼儿获得什么知识,而不太关注幼儿本身的发展,不关注幼儿的兴趣,因此总是与幼儿的兴趣、爱好相背离。我们追寻的课程应该首先要改变内容的统一化,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要尝试开发多样性的、灵活的活动,如集体性的观察活动、实验活动、探究活动、表演活动,小组性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制作活动等等;要突破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紧扣“自主”,注重“体验”,强调“内化”,让幼儿在真实的经历中,运用探究、反思、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自我个性化的成长;最后,课程应追求师幼之间和谐、快乐的互动氛围,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方,让幼儿的学习更具发展和成长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作者:樊人利,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05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