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讲体育”到“玩体育”

    发布时间:2017-01-17 作者:申建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现在的课程方案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知识,涉猎田径、球类、武术等各大门类。但这种“高大全”的方式耗费了太多的时间。

    上一期区域周刊刊登了成都锦江区“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的探索,很吸引我。从我们区的实际来看,现在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学都十分需要改革。

    我做过一次有意思的调查:

    “你最喜欢并且每天能够坚持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133名教师中,有33人选择“没有”,有90人选择“走路和跑步”。72名学生家长中,有15人选择“没有”,56人选择“走路和跑步”。348名学生中,86人选择“没有”,151人选择“球类”。

    “你在学校学会的体育项目是什么?”

    教师中,32人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学生中,295人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

    从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并不多。同时,大家在学校学会的体育项目也不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现在的课程方案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知识,涉猎田径、球类、武术等各大门类。但这种“高大全”的体育课程方案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面面俱到,蜻蜓点水,面面难到”,成效少,实效差,效益低。长远来看,并没有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带来多少益处。

    我们下决心要走出这一困局。面临繁重而紧张的学习任务,学生们需要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来调节生活;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工作生活压力,孩子们需要从现在开始练就一个好身板。体育课,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体育常识,还要在运动技能训练中,培养他们一生的运动习惯。

    我们成立课题组,结合自身实际,最终确立了“1+X”区域整体推进体育的基本思路。所谓“1”,即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教授至少一项全校学生都熟练掌握的体育运动项目,简言之“一校一品”。

    “X”,即基于学生体质潜能、兴趣爱好,在必修之外,鼓励学生选学至少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简言之“一生多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运动项目教技能,切实帮助学生学会技能,培养兴趣,进而变兴趣为特长,变特长为生活的一部分。

    “1”是必修项目,主要方式有四种:

    一是基于学生个体体育兴趣和体质潜能,在学生选择体育技术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发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走班制,以年级为单位上课,打乱行政班,建设兴趣班。

    二是结合学生群体主流体育兴趣和体质,考虑教学资源特别是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学校兼容性开发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班级授课制,按年段分级实施。

    三是基于教学资源特别是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力所能及开发强制性必修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班级授课制,按年段分级实施。

    四是基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在没有专业体育教师背景下,开发指导性必修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X”作为自主选修项目,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学校每周安排至少一节针对学生自主选修开发的体育课;二是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由专兼职体育教师带领选课学生实施教学,以社团形式组织;三是鼓励学生在校外寻找体育俱乐部或协会等专业组织,进行体育专项技术学习和技能训练。

    在体育课程选择上,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以广泛学习基本运动、游戏和表现自我的韵律舞蹈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中学阶段以学习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新兴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主。

    “1”和“X”课程开设周期一般为一学年,允许学生在新的学年选择新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体育课程教学与每天上午下午的两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衔接起来,将“1+X”体育课程作为大课间运动项目内容编排,延伸“1+X”体育课程学习训练时间长度。

    中小学“1+X”体育课程在实施评价时,主要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强调通过展示性评价的方法,建立基于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周赛、月赛、季赛、年赛、联赛等赛制,借助学校举办全员参与的运动会。

    为此,我们专门研发《濮阳县中小学“1+X”体育课程教学实验指南(试行)》,指导各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课程选择,增进教学实效,落实“健康第一”。要积累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汇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特色,优化体育教师专业结构,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求。

    目前,“1+X”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扩展到了区域内的96所学校。在探索过程中,许多老师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把“讲体育”变成了“玩体育”,孩子们更爱上体育课了,对体育的感情也更深了。我们相信,这样的探索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变化,我们会把这样的体育理念坚持下去。

    (作者申建民,系河南省濮阳县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7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