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倒数第一;
全省86个县中,就有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
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省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
……
摊子大、底子薄、资金少,甘肃教育发展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没有动力十足的火车头,要想“提速”,实现“弯道超车”,更是难上加难。
但岁末年初,当中国教育报记者踏上这片土地,沿着河西走廊等地一路走下来,却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发现:一个穷省,对教育出手很是大方,而教育的回馈更是大方。
我们截取兰州、酒泉、张掖、陇南4个地市的见闻故事,它们,正是一个西部穷省办大教育的缩影——
“新兰州子女”走进名校了
星期三 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 晴
【镜头】
早上7点50分,家住兰州市甘南路41号的陕西籍学生吕佳兴走进了兰州市一只船小学的大门。“校长早上好!”一进门,吕佳兴就碰见了马媛校长。校长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说:“小伙子很精神啊!”得到了校长的鼓励,吕佳兴使劲儿挺了挺胸,迈着大步朝教室走去。
在校门外的妈妈李荣看到这一幕,赶紧朝马校长招手。“一只船小学是兰州人心里的名校,历史长、培养的名人多,现在我们的娃也能在这里读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每次见到校长,我都要道一次谢。”李荣对记者说。
【背后】
在兰州,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很低,家长拿着户口本、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或房产证、流动人口婚育证“四证”,即可就近入学。哪怕家门口是一所名校,只要有学位,“新兰州子女”就能就读。因为政策宽松,这两年兰州的随迁子女增速很快,每年都以7%—8%的速度递增,现在总数已经达到了15万。
“甘肃虽然是一个穷省,但在接纳随迁子女的问题上决不含糊。只要符合条件,我们千方百计也要让他们上学,让他们享受同城待遇。”兰州市教育局局长南战军说。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目前,兰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的比例平均已达到30%,在那些鼎鼎有名的学校,也有10%左右的“新兰州子女”。
要让15万新学生有学可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们来算一笔账,以2000人建一所学校推算,需要新建学校75所,新配教师近8000人。
南局长要想兑现承诺,第一个难题是地。兰州人描述兰州市是“两山夹一河”,城区狭长,还被山水所限,要想找一个块可以盖学校的地皮,真是难上加难。“难度最大的是城关区,据测算,城关区每平方公里住着5.8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京沪,不输香港。”
现实摆在面前,是坐着抱怨,还是负重前行?兰州人显然选择了后者。南局长拿出3个“锦囊”——
第一计,结合兰州职教园区的发展,将中心城区的中职校搬迁到兰州新区的职教园区,将原来的职教校园改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第二计,将城区走读高中迁到人口较少的城郊区域,改为寄宿制高中;将原高中校园也改造为义务教育学校;
第三计,在寄宿制高中周边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吸引想读寄宿制高中的家长主动腾出中心城区学校学位。
一套“连环计”变出了17所新学校,增加学位2.5万个。“原来要被撑爆了的班级现在渐渐开始‘消肿’了。”一只船小学校长马媛说。
虽然南局长的妙计起了作用,但随迁子女人数仍然在急速增加,盖学校的速度,依旧赶不上人数增加的速度。要想再加倍盖学校,可能就需要征更多的地,将原来老城区的住户拆迁到别处,而这样做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
钱,是南局长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一只船小学总面积不到7000平方米,太小了。我们想把校内两栋老居民楼迁出,把地方还给学校,但这里寸土寸金,拆迁资金恐怕要1亿元。这么大一笔钱,全靠区财政解决压力太大,希望能有支持。”城关区教育局副局长甘永武说。
需要支持的不仅是钱,还有人。“学校新增了几百甚至上千学生,急需增加教师,解决开课、管理难题。”甘永武说。
从目前的情况看,兰州距离教育的理想状态仍有不小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以县(区)为主,如果仅仅以一个县(区)的财力来解决目前汹涌而来的随迁子女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省市两级倾力支持,但甘肃经济条件有限,仍然压力很大。城市学校中心城区急需新建扩建,面临没有地、没有钱、没有政策支持的窘境,需要我们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更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南战军说。
虽然南局长盼望的国家政策现在还没有信儿,但兰州人也不想等靠要,他说,这两天他还要和区县的局长们再开个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数据】
截至2016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6.7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21%。为推动这项工作,甘肃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简化入学手续,畅通入学渠道,将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真正使随迁子女融入集体、健康成长。
【厅长连线】
王嘉毅: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甘肃要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要全面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布局结构,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校际联动机制,开展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捆绑及校长、教师互相交流等方式,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所有兰州子女共享优质教育。
上幼儿园花钱越来越少了
星期四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幼儿园 晴
【镜头】
上午10点,长安镇中心幼儿园中班的康凯凯戴着厨师帽,在“辣炫屋”的模拟烧烤炉上做烧烤。“来一串烤鱼。”丁鹳小朋友指着一串烤鱼模型说,还顺手拿出“一元”教材专用币。“5毛一串,找你5毛。”收银台旁,小小收银员周婧利落地完成了收钱找钱的动作,并邀请“顾客”“下次再来”……
“这几年,幼儿园的日子好过了,硬件每年都上一个大台阶。老师们的待遇也在提高,还有到发达地区学习的机会呢!现在,我们设计活动很拿得出手,通过医院、餐厅、公司等各种场景,让小朋友们在逼真的体验中学习。”幼儿园园长王静说。
【背后】
前两年,每当大型公办园招生时,长安镇万家墩村村民王海霞总会去看看。“我想把儿子送到公办园,条件好、老师好。想进去可不容易,家长要提前几天几夜去排队。从报名开始到结束,不到1小时名额就全满了。我得找到排在前面的办法,以后儿子入园用得上。”
王海霞之所以这么上心,背后有一笔经济账:如果挤不进心仪的公办园,儿子就得上民办园。“一个月保教费3000元,每天的伙食费也要十几元,这样算下来,3年我得给儿子攒下10万元,真不是个小数字。”
入园难,在甘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011年,全省仅有幼儿园2457所,教职工2.23万人,在园幼儿43.2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2%。在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足10%,最低的县不到4%。
“甘肃是一个穷省。原来,教育上的资金要先紧着义务教育用,紧着重要的任务来分配。因此,学前教育这一块儿投入少、发展慢。公办园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民办园又太贵,有些不太宽裕的家庭就会选择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入园率一直不高。”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刘文说。
近年来,经济并不宽裕的甘肃,下决心挤出资金,补上学前教育这块短板。盖幼儿园、制定生均经费标准……一项项好政策接踵而来。2012年,甘州区也顺势启动了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建园,快速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在新城区新建1所幼儿园,新增民办园4所,在每个镇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在每个村建成1所学校附属园。
招人,快速补充幼儿教师队伍。通过“培、招、转、聘”等途径,为公办幼儿园配备了一批专业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
保障,政府买单提高教师待遇。对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由区财政每月补贴650元,有效降低了幼儿园的运转成本。
培训,培养一批名园长和教师。在教师培训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建立每5年一个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2014年,长安镇中心幼儿园从原先的小园搬进了高标准的新园,条件全面升级,大型玩具设备、幼儿卫生间、活动区域一应俱全。地方有了,幼儿园的招生范围也扩大了,可以面向附近10个村子招收更多的学生。而王静园长也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与中国最顶尖的学前教育领域教授对话。
“我们现在是赶上了好时候,不再为钱为设备发愁了,现在我的任务就是一门心思地把质量提上来,把孩子们培养好。”王静说。
看到镇幼儿园的变化,王海霞改变了主意,儿子不用去别的幼儿园了,就到长安镇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的条件比市里的都好,园长还是名师,我太满意了。保教费一个学期900元,伙食费每天9元,包含三餐一点。”王海霞乐得合不拢嘴。
更让家长们高兴的是,2015年,甘肃省出台惠民政策,对全省85.27万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对58个贫困县的6.5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
拿到1000元补助金,王海霞又算了算账:“每年,孩子的在园花费不过七八千元,三年下来也就2万多元,再减去省里的3000元补助,比起原来10万元,我可节省了8万呐!”
今年,甘州区的入园率已达到97%。
【数据】
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学前教育列入为民所办的重大实事,累计投入57.95亿元用于园所建设、设施配备、师资培训和幼儿资助。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的标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运转。仅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就达17.28亿元。全省实现了贫困地区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比2011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
【厅长连线】
王嘉毅: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近年来,甘肃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学前教育不仅使农村孩子接受了良好启蒙教育,也使家长安心从事生产劳动,增加家庭收入,真正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进城娃又返乡上学了
星期五 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中心小学 晴
【镜头】
12岁的余婷小朋友,是酒泉市肃州区银达村人。她的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一家人因此搬到了肃州城区居住。但每个周一,余婷还是会乘坐校车返回银达中心镇小学读书,直到周五才回家。
又到周五,余婷乘坐的12分队校车准时抵达肃州区泉湖8组。爸爸余海兵早早等在了泉湖站点前,迎接自己的小宝贝。“爸爸!”余海兵接过孩子,向跟车的张秀兰老师说:“谢谢您的照顾,孩子都长胖了,我们选择让孩子返乡读书是正确的。”
【背后】
在酒泉,农村寄宿制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非但不差,还有许多优势。
余爸爸心里有一份账单:余婷每学期有500元的贫困寄宿生补贴,每天在学校还能吃到一份价值4元的营养早餐。在学校的住宿、洗澡都是不收费的,家长每个月只需负担160元的午、晚餐费和150元的校车费。
“余婷寄宿后,我们家每个月至少节省开支500元。更重要的是,她妈妈能安心打工,不用再为接送孩子准备餐食操劳,每个月还能多挣2000元呢!”余海兵高兴地说。
吸引余爸爸的银达镇中心小学,是十里八乡的一所名校,连续多年拿到市级、区级的教学质量奖,好几位名师常常去城区“传经送宝”。
余婷喜欢学校的美食。“早上吃的是油饼子、八宝粥和鸡蛋;中午吃的是土豆牛肉、辣子鸡和炒青菜。”一口气,余婷背了一串菜名,“餐餐不重样,做得比家里好吃。”
余婷喜欢学校的宿舍。房间很大很明亮,地面铺着漂亮的大瓷砖。房间里一人一铺,10个小伙伴做伴。“我是寝室里最大的,平常会照顾三年级和一年级的小妹妹,妹妹们也很喜欢我。”
余婷喜欢学校的社团。课余时间可以画石头画、练习书法、到舞蹈教室学街舞。“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比我在城里一个人待在家有意思多了。”
寄宿制学校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大幅提升,不仅开齐了各种课程,还立足实际开设了十几种社团活动。学校校长郭军帮说:“在原来小规模校时,这是不敢想的。”
目前,酒泉市有寄宿制学校94所,规模在500人至1000人左右,占学校总数的48.96%;寄宿学生3.48万人,占学生数的32.5%,其中小学达到24.3%,初中达到47.2%。
时间回到10年前。2007年,当酒泉市开始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时,这一做法还曾受到不少村民的质疑:“孩子离开家上学行吗?”“上寄宿制学校,娃娃想家怎么办?”
酒泉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学谓说:“酒泉市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11万。地广人稀,大量农村学校都是小规模校。村小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戈壁滩上,办学质量差,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也留不住生源,发展寄宿制学校才是酒泉的选择。”
这几年,酒泉赶上了国家和省里的好政策,资金和项目一直在向乡村倾斜。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起了一批漂亮的寄宿制学校。可只有教学楼还不够,孩子们的吃、住、行都得管好。于是,澡堂工程、校车工程、明厨亮灶工程等被一个个提上日程。
无须强制性的撤点并校,老百姓们看到学校条件这么好,争着把孩子送来。“娃娃们不能只待在家里图舒服,要上好学,就得去寄宿制学校,以后才能有出息。”肃州区王家庄村民李玉明说。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回到校园,郭军帮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比起原来的小学校,寄宿制学校的老师苦、工作累、压力大,但我们心里是甜的。只要有学生,农村学校就能办下去、办得好。”
【数据】
2015年,甘肃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所有乡村教师全面落实不低于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的生活补贴,2017年补贴将增加为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到2020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低于1000元。截至2016年12月25日,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共为16.36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资金6亿元,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307.2元。
【厅长连线】
王嘉毅: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甘肃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一提高、两加大、三精准”的思路,着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难题。“一提高”: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单独实施乡村学校及教师评价标准;“两加大”: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加大对口支教力度,开展“巡回支教”活动;“三精准”:通过精准招录、精准培训、精准培养,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教得好的中小学教师。
贫困县的实验课开起来了
星期一 陇南市康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晴
【镜头】
“原来的办学条件很落后,操场泥泞、瓦房漏雨。学校改建后,不仅修好了楼房和操场,还配齐了各种设备,科学实验课也开起来了,现在,每年都有学生回流。”陇南市康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校长焦志荣说起学校的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投入超过6696万元,仅在康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以下简称“改薄项目”)就覆盖了98所学校。更让康县教育局局长贾泽厚高兴的是,“项目不仅给我们盖了新学校,还按照我们的清单,补充了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真解决了我们县的大问题”。
【背后】
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大沟深,坝窄地小,是一个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地区。全市有国贫县7个,康县就是其中之一。
受自身财力所限,康县学校的建设难度很大。这些年,国家和省里很关心康县,投入了不少专项。但因为是专项,往往解决的就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有时就会出现新教学楼盖好了,但教学设备没着落的情况,“外面看着漂漂亮亮,教室里面空空荡荡”。
2008年汶川地震后,“校安工程”项目重新加固了康县城关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教室宽敞明亮,学生们特别高兴。但焦志荣心里却有些遗憾,只有教学楼,没有功能室,科学实验、综合课程还是开不起来。
2014年,国务院启动“改薄项目”。根据改薄规划,中央支持甘肃,投入87.34亿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又拿出资金126.66亿元,下决心解决基层学校难题。
从国家到地方,从省里到区县,好不容易拿出的这214亿元到底怎么花?甘肃提出,改变传统的项目操作方式,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将“从上至下”的项目设计程序变为“从下至上”,由学校根据实际提出需求,缺校舍就盖校舍,缺设备就配设备。
第一次听说“一校一策”,贾泽厚还有些怀疑:“这么大的项目,程序环节多,怎么可能落实每个学校的需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康县拿出了自己的清单:
98所学校申报了项目,新建校舍超过2.7万平方米。此外,各学校需要的设备仪器更加“麻烦”:学生用床1980张、师生饮水设备111台、图书53640册、课桌凳10007套、多媒体教学设备826套、安保采暖设备504台……
复杂的计划被报到了省教育厅,通过审核后,“改薄项目”需要的资金很快就拨付到了康县的账户上。基建项目马上招标启动;采购项目或由省厅集中采购,或由康县自主招标。
如何保证这么多项目顺利进行?此时,大数据派上了用场。省教育厅改薄办综合处负责人高彩玲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电脑或手机应用软件查看各区县项目学校的情况,基本信息、计划审核、进度监测等内容,都可以随时点击。
第三方力量也加入了进来,实时监测各级项目资金去向和使用状态,实时监测每个单体项目实施进度。
在每个项目学校的醒目位置,都有一个公开公示栏,通过手机扫描统一设计的二维码,可实现对每个项目在前期手续、主体施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各阶段的进度查询。
截至目前,甘肃省“改薄项目”覆盖全省11314所义务教育学校的253万名学生,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的84%和93%。
一栋包含多个功能教室的综合楼在城关镇中心小学拔地而起,一批批设备随后进入。“终于能开科学实验课了”,焦志荣特别高兴。
“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解决基层的难题。我们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做项目,而要听着校长的意见改项目。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改的环节还有很多。”高彩铃说。
【数据】
甘肃省3年累计投入“改薄项目”资金145.3亿元,实施土建项目14086个、设备购置项目45588个。截至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增加1.34平方米,78%的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达标;1925所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面消除“大通铺”现象;更新学生课桌椅131.7万套,实现了一人一桌一椅的目标;配置“班班通”设备4.76万套,实现了设备全覆盖。已实施项目惠及全省1125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252万名学生,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的83%和93%。
【厅长连线】
王嘉毅:甘肃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省份,也是一个灾贫叠加、灾灾叠加的省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覆盖我省58个贫困县市区,另有17个插花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地方财政自给率低。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列为重大民生项目,强力推进实施。为此,开发了网络版“甘肃省全面改薄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应用软件,实时监测各级项目资金去向和使用状态,也正是这一系列有力措施的实施,使我省全面改薄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2日第3版
说起王宏,青海省称多县歇武镇的4000多居民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王宏是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
他一头扎进大山深处40年,用知识和青春反哺自己挚爱的一方水土;他总把学生挂在心上,张开宽...
“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一个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小院,不都有一个小柴门吗?”丰台区第二幼...
2016年,是何黎在昆明医科大学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工作的第30个年头。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皮肤...
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深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是全国模范教...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