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价”网络教师靠谱吗?

    发布时间:2017-01-12 作者:邓海建 杨朝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从微信朋友圈的公共广告中,你或许能感受到在线教育当下的火热程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段时间,以“在线英语教育”为主打产品的在线教育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青睐和关注。一名教师的价值究竟几何?据说江西一名年轻网络教师,一年能挣近2000万元,引发热议。

        别以为一“触网”就成了名师

        邓海建

    误以为但凡是个老师,“触网”了就能高薪加身,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创投界有句名言,“站在互联网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何况在“互联网+”战略的策应下,教育披上互联网的战衣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此背景之下,有了铺天盖地的“网校”,自然就有了各色横空出世的“网师”。网络培训,点对点计费,对于山呼海应的名师来说,确实是盆满钵满的好契机。不过,误以为但凡是个老师,“触网”了就能高薪加身,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则,“网师”高薪,不过是概率上的偶发事件。江西一名年轻教师“实际收入1781770元”纵使不是传说,但不能忽略几个前提:一是这样的“年轻教师”,恐怕不是遍地都是。公众在看到天价收入的同时,亦不能忽略其“曾在培训机构工作了10年”等前提。二是“网师”这个市场,眼下还是新业态,既缺乏价格监管,也未必竞争充分,一旦像线下商超或地产中介般普及,原始积累也未必会如此容易。再说,千千万万的“网师”中间,能年薪近2000万的,掰手指头也能算得过来。

    二则,“网师”能否高薪,最终是市场说了算。网络培训固然是“淘金之地”,但依然适用价值规律。什么课程值什么钱、什么讲师在什么价位,在资源优化配置之后,任何要素都会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决定价”。听课的不是傻子,掏钱的更非弱智,如果真以为披上虚拟的身份就能忽悠得网民各个慷慨解囊,这想法显然醉得不轻。我们在探讨“网师”高薪话题的时候,还不能忘记一个背景:眼下的学校远程网络服务还处在“后知后觉”阶段,一旦网络强国战略照进现实、公益性免费网课成为常态,这些商业性网络授课的价码,会不会“高处不胜寒”?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网师”高薪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加持。这些高薪的年轻教师,在线下商业培训机构早已“价格不菲”。顶尖名师的培训价码一直是个传说。互联网固然具有“造神”“造星”气质,使得优秀的年轻教师可能早日脱颖而出,但商业培训市场终究是工具化的市场,并非所有科目的名师都能“待价而沽”。尤其是学者型、“冷科目”的名师,恐怕就算学富五车而授课精彩,若指望靠“网师”身份过日子,恐怕也不现实。

    “网师”高薪固然让人眼馋,但须警惕的是,眼下的这些劲爆数字,大抵来自商业培训机构的“爆料”,抑或是来自名师自己的“年终总结”,真假莫辨、虚实难分。这些数字会否沿袭了“注水票房”的逻辑,这个担心怕也不是杞人之忧。总之,理性看待“网师”高薪现象,少些炒作、多些淡定,更有益于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邓海建,系媒体评论员)

        网络教师配得上掌声

        杨朝清

    在价值实现路径多样化的今天,在线教育为网络教师找到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

    在线教育的方兴未艾,让一些网络教师通过平台获得了比公办学校高得多的收入,得到了更多的价值认同,吸引了一些公办学校优秀教师的加盟。那些受到市场青睐的网络教师,生动地诠释着“注意力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价值。网络教师不仅需要“颜值”,更需要情商,能够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需要接受消费者“用脚投票”。

    网络教师赢得用户的尊重和信任,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要带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要让用户觉得“有收获”,他们才愿意埋单。在线教育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那些有颜值却缺乏内容的网络教师在开课时能够聚集大量粉丝,但一旦粉丝发现你徒有其表、夸夸其谈,就会转身离开,进入别人的课堂。从这个角度说,网络教师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那些公办学校的优秀老师不一定都能成为“网络名师”;一个擅长课堂教学的教师,也可能会玩不转在线课堂。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育能够打破地域、时间限制,真正实现“天涯共此时”。在优质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在线教育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线教育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也为网络教师提供了一个“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渠道,让他们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在价值实现路径多样化的今天,在线教育为网络教师找到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一些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选择离开“体制内”,融入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浪潮。尽管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市场现象,但公办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不可避免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面对发达地区学校“抢人”和在线教育“挖人”,公办学校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想方设法改善老师们的生存生态。

    单纯对教师进行“道德捆绑”,显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教师也和其他人一样,也有“体面劳动”的利益诉求;在社会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通过生硬、粗暴的方式来限制人才流动,显然不合时宜。尊重公办学校优秀教师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回应他们的关切,才会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对教师权利和尊严给予足够的体恤与呵护,需要多一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不论是提高福利待遇还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抑或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们能够像网络教师一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他们才“愿意留”“留得住”。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2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