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生源由整齐划一到参差多态,这对中小学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个性化教育打破“大一统”瓶颈

    发布时间:2017-01-11 作者:本报记者 齐林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为了均衡教育资源、抑制择校冲动,本着“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以推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为目标的“划片入学”,成为各校招生的新常态。然而,生源由整齐划一到参差多态,这对中小学尤其是一些传统优质校的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诸如此类的教育政策或现象,对打破“划一性”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

    那么,如何改变‘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局面,面向个体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呢?

    没有个性化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素质教育

    “如何在班额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这是这些年我们一直研究求解的问题。”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说。

    朱建民回顾了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到自己学校调研时提出的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成效。“无论培养杰出创新人才,还是提升素质教育成效,都需要通过个性化教育实现。研究发现,个性化品质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样,没有个性化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朱建民认为,好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学校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那么,如何改变学习的“一刀切”“一锅烩”,让学生对学习的选择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基于学生个性,增强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朱建民看来,“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根据学生个性制定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三十五中研究发现,学校推行个性化教育至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时间、手段等)的选择性,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自主性。

    据介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际上许多国家就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例如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部的规划,到2025年要在全俄推广以教育的开放性原则为主要特征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确保俄罗斯教育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这些国际同行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具体操作层面实现“弹性”与“赋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曼丽认为,个性化教育有“弹性”和“赋能”两大原则:“弹性”包括给教师和学生更多选择性、教学方法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授课形式上化大班为小班等;“赋能”则包括挖掘运用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等等。

    北京三十五中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并进行精确分析,借此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让评价切实发挥导向作用?”等6个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并列出了囊括课程及配套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的12个研究专题。走班选课制度的建设、生涯教育的推进、无边界课堂……学校还成立多个课题小组,每个课题小组都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并拿出成果。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如平给予了积极肯定,他认为,这些研究与探索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大一统”弊端展开,方向明确,非常具有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1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