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考察教师备课岂能仅凭教案

    发布时间:2017-01-11 作者:刘昌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写教案,一直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心病。在各类教师“朋友圈”里,写教案经常成为圈内的调侃话题。首先,僵化的固定格式常常引起一线教师的反感。如今一些教师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缺乏主动性。其次,统一的教案要求成为许多教师的负担。一些教师为了在检查中过关,常常急来“抱佛脚”,拼命地补写教案甚至不得不抄教案。

    一些教师指出,把原本并不宽裕的时间用在抄写教案上,不值!然而,即便是多有调侃和埋怨,一线教师还是要硬着头皮写教案。因为,教案一直都是用来检查教师常规工作的必查项目,甚至也是某些学校职称评定的必要材料。

    如此重视教案,显然是有人将“写”教案“等量代换”成了备课。基于这个出发点,为有效督促教师备课,检查教案就在情理之中。既然成了必须检查的内容,教案的质量就有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譬如:格式上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等要素不能缺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分开罗列陈述;以教师年龄为界限提出简、详教案要求;严禁出现“百字教案”等等。部分重视规范管理的学校,甚至形成了备课管理“书写教案—定期检查—通报反馈”的评价系统。

    教案真的可以作为教师是否认真备课的“有效证明”吗?不妨管中窥豹,借一份“备课督查通报”探个究竟:“多数教师态度端正、认真,备课时各栏目齐全,格式规范,目标制订科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清晰有条理,能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教师有板书设计,书写规范,教学过程详实,重点难点明确,值得大家学习,如……”应该说,该通报撰写者很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完全有资格成为学校备课检查通报的“代表作”。

    在我看来,用检查教案的方式督促教师备课,并不一定科学。评价一份教案,要聚焦于“教学目标要精准、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问题要恰切”等核心要素,检查者不仅要专业过硬,还要事前做好“功课”,熟悉教材。评价一份教案优劣,耗费精力的程度绝不会低于批改一篇学生作文。一课的教案如此,一个单元呢?倘若由于检查精力不够、事前功课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检查过程只能局限于数数课时、看看字数、查看环节等教案表象,最终形成的检查“通报”,对教案的“本质”评价就难免“语焉不详”。深谙检查之道的教师,在备课评价这根指挥棒的牵引下,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畸形的“备课”路线——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照本宣科地抄写教案上。

    错把写教案当成备课的“有效证明”,从机制上看是扭曲了备课之本意。学校对教案的检查,不应只看教师写了什么,而应看他在以往的教案上改了什么。“写”“改”之间,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诸多“规定”下的“写”,极易变异成不情愿的“抄”;高水平教案上的“改”,表面上动笔的时间少了,但用于钻研教材、阅读积累等隐形备课的时间增多了。与其洋洋洒洒写几页,不如零零星星改几处,这才是督促教师走向真正意义的备课。引导教师实实在在地写教案,或者因地制宜对已往千篇一律的教案做局部“刷新”,譬如说,想到了更好的导入策略,摸索出了新的问题设计,研究出了更好的作业形式,想引进某个名师的精彩片断等,都可作为“更新”切入点,教案中重点写这些即可。这种形式的备课,少了走过场、走形式,也省去了不必要的抄写过程,相信大部分教师都乐意接受。(作者:刘昌稳,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澧县丁玲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1日第1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