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3.0层次课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

    ——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7-01-11 作者:周清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有教育专家认为,学校课程变革包括三个层次:1.0层次,是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2.0层次,围绕特定办学目标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水准的课程设计;3.0层次,课程发展呈鸟巢状,以多维联动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材、教学、科研、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3.0层次的课程变革,是对学校“立德树人”的呼唤。

    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北京实验学校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所集幼小中于一体、“十五年一贯制”的公立示范学校。学校在校长曾军良的引领下,有效推进75项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幼小中办学品质,依据国家和市、区有关课程政策和标准,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起“十五年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这个“十五年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符合3.0层次的课程教学变革的特征,它呈现出横向集群、纵向贯通、纵横交织的特点。横向集群强调课程要素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融通课程、专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类课程,纵向组织强调各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在具体的实施上,就是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优合化,科学设置幼小中各学段课程;研究并完成幼小、小初与初高十五年通融教材,最大程度地实现一体化无缝衔接;整合一体化教学资源,开设京剧课程与生涯课程等特色课程,突出能力培养;开展一体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

    横向集群式课程,目标指向完整人的培养

    集群式课程就是以某一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而组合起来的一系列课程,如问题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等。集群式课程模式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整体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该课程观强调完整人的培养,追求各种人格向度发展的平衡。“十五年一贯制”课程结构,以“创新素养”的养成为课程设计中心指向,逐层扩散课程的内容范围,不断增强知识呈现的灵活性,形成一套横向集群式课程结构框架。

    横向集群式课程模式从内向外依次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专修型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类课程。其中,“创新素养”是课程设计的目标指向,围绕它逐步展开三层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国家规定必修的、最基本的学科课程,以传授基本学科知识为目的,对创新素养的形成起着最基础的作用。拓展型课程是在相应学科课程或不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里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补偿性的作用。应用型课程是更具灵活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是一种旨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旨在通过学生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校根据地区、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课程。至此,三种类型课程以创新人格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更加灵活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纵向贯通式课程:围绕创新素养逐步加深

    纵向贯通式课程模式也称为螺旋式课程模式,是由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认为,处于一切学科中心的“观念”和“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螺旋式课程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原理、价值或问题,遵循学生智力成长规律,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逐步达到较高水平的课程组织方式。

    “十五年一贯制”的纵向贯通式课程,就是围绕“创新素养”的养成这一基本教育目标而形成的贯通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十五年时段的螺旋式课程,课程内容在深度和难度上逐步上升的纵向课程体系。在这四个阶段,学生擅长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象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那么根据这四种思维方式,围绕“创新素养”的培养,就形成了一系列由游戏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组成的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持续性特点,四种形式的课程呈现出螺旋阶梯式上升的态势。在小学、初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适当引导其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激发其人文关怀的热情;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激发他们根据已有的自然规律为社会服务,增强科学思维的人文视野;在初、高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引导其做一些简易的力学实验与逻辑计算,以领悟简单的力学原理与规律;对于高中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其将相关实验与日常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的现象相联系,以提高对抽象原理的理解能力。因此,四种课程围绕思维发展的特点,实现前后不同课程的无缝衔接。

    建立与“十五年一贯制”相应的课程评价机制

    基于“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乃是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体系,它需要纵向的螺旋式课程与横向的集群式课程的相互交融。因此,如果将螺旋式课程体系作为纵向的组织骨架,将集群式课程体系作为横向的组织纹理的话,那么立体式课程体系就是二者相互交叉融合的三维课程结构。根据思维发展的延续性规律,不同学段的四种课程逐级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架构,发挥着课程整体的效应。

    游戏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建立的一种独立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互交融的模块式课程序列,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属于集群式课程中的应用型课程类型,是基础类课程与拓展类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更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事实上,这也蕴含了不同阶段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螺旋式衔接。

    学校将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十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在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在初中,主要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在高中,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这为以“创新素养”为目标指向的纵向螺旋式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作者周清华,系北京实验学校课程科研负责人、高中历史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11日第10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