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儿童练唱勿求“带劲儿”

    发布时间:2017-01-04 作者:吴晓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有人说,汉民族是个不善歌舞的民族,说话很大声,唱歌像吵架。的确,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要求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要洪亮,唱歌时歌声要洪亮,要有气势。

    在音乐课堂上,我常常会为孩子们的歌声不够优美而烦恼,他们唱着唱着,就声嘶力竭地大声吼叫起来,很多孩子伸着脖子、抬着下巴,脖子上的青筋暴起,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纠正才行。

    音乐课上,我要求孩子们柔声唱歌,曾经遇到了听课人的不理解,甚至五六年前惨遭某教研员批评,她认为孩子们的歌声是“虚弱的”“没有气息支持”。

    长期的实践让我认识到:要求孩子大声歌唱,会毁掉孩子们的声带和音准!是无视孩子的身体条件、违背自然规律的。儿童的身体那么幼小,声带那么纤细,却要求他们发出大人一样的音量,这符合自然规律吗?

    长期超负荷、大音量的歌唱,会让孩子们的声带肥厚、声音嘶哑,歌唱发声带有气息声、挤压声,没有圆润、通透感,更谈不上美。

    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T.Maskell Hardy(哈蒂)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成为有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这种所谓‘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

    我认同他的观点。我认为我们的音乐课,应该使孩子们获得优美的声音、良好的音准和健康的有发展潜力的美好声带,而不是“洪亮的”“带劲儿”歌声。

    儿童的歌声只有经过弱声发声阶段,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儿童的声带及其附属发声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加强音量,以获得儿童歌声的相对大音量和充实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儿童刚刚学会一点头声,还不能熟练掌握的时候,就急于加大音量,那样会适得其反,形成一些不该有的毛病。

    用轻柔的头声歌唱,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另一方面,因为轻声歌唱,孩子们能够聆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发音的音高,有利于音准的培养。

    我在教学生涯中发现,有的孩子唱歌时喜欢抢拍,老师提问时总有孩子抢着回答,甚至有的孩子上课时突然大声喊叫,其实这些孩子都不是坏孩子,他们只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让老师能够在众多的孩子里留意到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此而已。

    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爱大声唱歌,但你如果让他(她)单独唱,他(她)就不再那么大声地唱了。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想要突出自己的表现,他们怕自己的声音被其他同学盖住了,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很容易形成喊叫式的歌唱,这个时候老师如果来一句:“唱得真带劲儿”,无形中就会鼓励他们的错误。

    作为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孩子,不能强调个人、突出个人,要告诉学生:“如果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很突出,你就是错的。”

    在课堂上,我喜欢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自然界的声音作为切入点,帮助孩子们找到声音的共鸣,学会正确的用力方法,进而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轻松自如地歌唱。

    小猫的叫声、小狗的叫声、风声,这些孩子们人人都能模仿、再熟悉不过的声音,都是启发孩子们找到共鸣、学会正确歌唱的好方法。

    小猫的“喵~~~~”,很自然地,后咽腔就打开了,声音的高位置也找到了。学小狗的叫声“汪、汪”,不仅后咽腔打开了、声音的高位置有了,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把喉结放下。风声“呜~~~”,更接近人类语言的发声,此时共鸣腔打开,喉结下放,声音高位,声带松弛。

    每一种叫声都可以先短后长,长短结合,短的找感觉,长的巩固,孩子们在模仿声音的过程中也为唱歌做了准备。

    接下来教孩子们发“丝~~”来找到气息的支撑点,“丝”这个音是从牙缝儿里挤出来的,必须有个下推的力量才能把它一点一点挤出来,所以很快就会有一部分孩子找到气息的支持了。这个练习还可以增强腹肌的力量,为唱好歌打好基础。这个练习每节课必做,才能得到巩固。

    还有个辅助练习也必须做,“律”这个音的练习,同样能让共鸣腔体打开,喉结下放,声音高位,声带松弛,也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找准正确歌唱的方法。

    做好前期练习之后,学唱歌的时候,先用“呜”“律”代替歌词唱一遍,唱熟之后,再唱歌词。

    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我课堂上的歌声优美了起来,孩子们不再大声吼叫,遇到高音也能优美自如地唱出来了,就连孩子们朗诵的声音,带点头声,都圆润了很多呢!(作者:吴晓泉,单位:深圳市梧桐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04日第9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