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幼培机构何以扎堆变身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7-01-04 作者:司马童 刘义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学前教育培训、幼儿成长中心、亲子教育活动班……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加剧了入园难,大量幼儿培训机构开始承接起幼儿园的功能。《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些幼儿培训机构栖身于北京各大小区周边及写字楼底商,实际业务和正规全日制幼儿园相差无几,却并不符合全日制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和教学纠纷。那么,这种幼儿教育乱象该如何治理?

    “查之失严”自然“法不责众”

    司马童

    6岁前是形象思维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阶段的教育必须杜绝“小学化”。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颁发禁令,规定“小学化”的东西不能出现在这一阶段,如汉语拼音、10以上的加减法、英语、汉字书写等。然而,不少地方公立幼儿园的严重不足,民办合规幼儿园的僧多粥少,或是收费不菲,使得幼培机构大行其道。这些幼培机构办起了事实上的“全托”幼儿园,而且还将开展系统化的知识授课当成招生亮点。这无疑是拿“法不责众”作为其明知故犯的挡箭牌了。

    但是,幼儿教育乱象岂能“法不责众”。以北京市为例,对于全日制幼儿园办学资质的要求,明确要求必须具备“独立园址”“开辟沙地、嬉水池、种植园地”“户外活动场地安全、人均绿地面积2.5平方米”“光照充足”等条件。而记者暗访的五家幼培机构中,没有一家能够符合上述所有条件。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现状也可想而知。其中症结就在于,即使小学入学不搞测试,不少家长也愿意将竞争提前到幼儿园阶段。于是,在所谓“不输在起跑线”的思维驱使之下,家长们对社会幼培机构的违规“全托”早教,非但不忧其“误人子弟”,而且还趋之若鹜。

    幼儿教育不能搞成“小学化”,那应该培养孩子学些什么东西?早有幼教专家给出了答案,一要养成好习惯,包括生活、卫生和学习方面的习惯。培养孩子愿意读书,让孩子对上小学有一种向往;二要重视智力开发,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重在探索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了填鸭式的灌输性知识;三是保持身心健康,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不断增强其适应能力。换言之,在幼儿阶段,注重了这三方面的收获,比学到多少汉字、强记多少英语都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也应形成共识,不能因为正规幼儿园暂时存在的入园难,就稀里糊涂地同情或认可了种种违规施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我看来,对于一些地方的幼儿教育乱象,与其说是“法不责众”,不如说是“查之失严”。幼儿园资质审核不能放松,不仅仅只看对正规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是否严格和严密,同样也应花大力气整治那些社会培训机构的“浑水摸鱼”。对此难题若是睁眼闭眼、不管不问,只会使孩子受罪遭殃,也不利于幼教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针对目前幼培机构的上级监管部门不明确,以致某些违规行为处于“性质难界定、监管存空白”的治理盲点与难点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务实施治,绝不让规则软绵绵、乱象成“常态”。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须提速

    刘义杰

    幼培机构变幼儿园,恐怕不仅是新闻报道中北京地区的“特色”。笔者认识的一位朋友,原本办培训机构,但在家长的需求促使下,也开始接受幼儿的全日制托管服务。教育机构不符合幼儿园办园的条件,不能开展类似幼儿园的业务,家长不知道吗?知道。但问题是没办法。好的公立幼儿园排不上号,私人幼儿园又价格昂贵,价格适中的教育机构也就成了一些家长不得已的选择。

    学前教育公共政策一直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一是“供给激励”,一是“需求干预”。单方面关停教育机构,就是一种“需求干预”,在目前幼儿园学位紧缺的情况下,这样的干预,无疑会导致一些幼儿“无园可上”或者争抢学位上演为“拼爹游戏”。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仅靠关停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在于加大力度提供学前教育供给。

    加大学前教育供给,就是要建设更多幼儿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幼儿园学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其目的就是在此。

    学前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更是一个质的问题。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瓶颈,那就是一涨价,家长就喊贵,而不提价,民办园往往难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甚至难以维持运营。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公办园有财政的补贴,而民办园则没有财政补贴。民办园涨价往往由于人力成本的逐年提高,而要化解这一难题,就必然要求政府将民办幼儿园也纳入财政补贴。梳理各地家长眼中的“好园子”无不是政策红利带来的利好。不管是在幼儿园拿地、减免税费上,还是在幼儿教师的培训上,莫不如此。而将更多的民办幼儿园纳入普惠园也就成为了加快学前教育供给测改革的关键。

    2010年,成都打破公办园与民办园界限,创新发展政府定价的公益性(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同时建立了公益性幼儿园认定、扶持及考核机制,多途径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分公办园和民办园,对其无区分地按人头进行补贴。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已达920所,在园幼儿达23.4万人,满足了75%的成都户籍幼儿就读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将民办园纳入统筹管理,充分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实惠和良好的学前教育资源,成都打破公办园与民办园界限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社会上不乏有志投身于学前教育的人士和资本,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人和资本充分的利用起来。当普惠园足够多之时,幼培机构变身的幼儿园不用太多干预,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作者系出版社编辑)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04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