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周颖:“苏式智慧”重新定义学习

    发布时间:2017-01-04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成长之最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课程与教师》(佐藤学著)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创新:建立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与课程,重新定义学习。

        学校改革创新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领者。

    “学习不是被动听讲,而是主动探究,经历典型的学习过程,积淀丰厚的学习体验,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0年,周颖来到苏州市振华中学。那时,振华中学就中考成绩这一指标看,已经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但在那些数据的背后,还有这样一种社会评价:振华中学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升入高中后发展后劲不足。

    评价的压力促使周颖开始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质量上升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并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重新定义学生的学习,这是周颖为振华中学描绘的发展蓝图。他带领着学校团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将这一教育蓝图变为现实场景。

        重新定义课堂——不教之教的“苏式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阵地。在国内教育科学领军人物顾泠沅教授的指导下,振华中学开展了“苏式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据振华女中1936年校刊记载,学校理科教学注重实验,以使学生能够细心研究、自由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讨论、实验、演讲法”。周颖担任校长后,决定将学校在振华女中时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探究体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目标相结合,实现教育的再创造。

    周颖认为,传统的课堂学习,往往只重视教育结果(分数),而不重视教育过程。重新定义学习,意味着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习者身上。于是,他对振华中学的课堂进行大改造。从教师推出课例开始,从引导学生用什么思路学、学得更好更有价值入手,探寻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教之不教、学而又学”的目标。

    在周颖的推动下,振华中学的“苏式智慧课堂”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闭环:始于体验——课堂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学习经验的丰富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教师教学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问题驱动——在课堂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生成,提升思维力。

    “苏式智慧课堂”蕴含丰富的学科文化并渗透学科思想,课堂教学结构架构得当,课堂不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而是引领学生在“探究体验”中主动学习。这样,学生“课前有主动探究意识、课堂能学会如何学习、课后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以及批判意识,都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激发和保护。

    周颖还带领学校教师凝练各学科的“苏式特质”。如语文学科的“真体悟、善品读、巧结构、深意境”;物理学科的“微情境、深体验、巧智慧、促思维”;政治学科的“温润、思辨、本真、向善”等,都既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苏式特质。多年持续不断的“苏式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重新定义课程——自主选择的校本学习

    在周颖看来,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着重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意义,是师生创造性经验之手段与产物。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两大基石,而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关键。在基础学科方面,周颖从“夯实基础”的育人理念出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开设了语文阅读课和硬笔书法课、英语阅读课和听说课以及数学拓展课,让学生基础打得宽、打得实、学得活。

    在众多学科拓展课程和学校活动的基础上,他主张开设了“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校本课程,在全校推行校本必修课程和学生自主选择小微课程。

    校本必修课程分为两种,“诚朴仁勇”校训德育课程与“Eyes on the world”(看世界)国际理解课程。“诚朴仁勇”校训德育课程依托于校训传承,将爱国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在全校推进。学校面向国际化全英文编写的《Eyes on the world》教材,介绍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教育现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多元文化。

    周颖为发展学生个性,实行差异化学习,还开设了体量小的小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小微课程包含三种类型,即博学课、博览课和博识课。

    博学课的宗旨是“选我所长、学我所需”。课程开发传授者为学校骨干教师、大学教师及传统技艺传承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通过网络选课平台自主报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博览课“随时随地、网络自修”,学生可在线浏览教学视频或专家讲座,同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校开发了相应的学生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服务。

    博识课,目标是让学生“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学校充分利用苏州的工矿企业、农业示范园、部队、博物馆等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校外,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兼有综合实践与和研究性学习特点。

    学生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与生活实践和自我生命相互交融,产生了无数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命场。学习“生活化”“生命化”,学生在课程中获得了自由生长的力量。

        重新定义学习环境——泛在学习场的初步构建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发展、自由生长,是现代教育的追求。周颖说,传统的教学限于组织形式和技术水平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而借助信息化手段则有可能成为现实。周颖和他的团队通过泛在学习环境建设,助力学生的自由发展。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利用任何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知识。智能化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据周颖介绍,振华中学目前已经从电子白板、触摸双屏发展到云端一体化平台的未来教室,从班班通、信息发布推送屏到云桌面系统等。同时,学校软件平台建设也在不断加快,从信息推送平台、小微课网上选课系统到在线教育平台等,努力打造智慧校园。

    教育云服务平台进入校园,以全方位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服务,满足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类用户的教学、学习、沟通交流需求;构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泛在学习条件下的正式课堂教学和非正式学习,让课堂、学生、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策略的支撑下,真正实现“无缝学习”“自发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而建成面向未来教育的泛在学习特色学校。

    创办于清朝末年的振华中学,办学之初“振兴中华”“诚朴仁勇”两大办学宗旨传承至今,周颖以自己的教育之思、教育之行将其锚定在了现代教育的时空中。除此之外,作为领航校长,他还带领学校与苏州相城区黄桥中学缔结友好帮扶学校,在班集体特色建设、薄弱学科教学、学科兴趣小组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教学扶持。

    周颖说,打破框架,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灵性与可能性,最终长出飞向未来的翅膀,这是振华中学的教育航向,同时,也是他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培养基地提供)

    【链接】

    物理:微情境中“发现”磁场

    曹蕴瑞

        以《磁体与磁场》这节课为例,振华中学的课堂教学从情境体验入手,以问题驱动,整节课设计丰富的活动探究,并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拓展、应用于生活。

        磁体是学生小学科学已经接触过的概念,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磁场概念是初中生首次接触到的“场”概念。因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科学而又清晰地建立起磁场的概念,非常关键——最好的方法是设计一个学生活动。

        教师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小磁针(指南针)在桌面不同位置移动,观察磁针静止时的指向。然后,学生发现问题:有些位置小磁针指南北,有些位置小磁针不指南北。进而,学生开始思考:在教室里悬挂的磁体自由静止时都指南北,为什么在桌上某些位置时不指南北呢?这个空间是否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对磁针产生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物质呢?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探寻过程,看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秘。当学生找出桌面下附着的磁体,就有了揭开谜底的兴奋,同时也理解了磁体周围空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它能对磁针产生作用,我们把这种特殊物质称为——“磁场”。

        没有灌输,没有提示,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在活动中“发现”了磁场,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日渐提升。

    地理:掌中的“世界气候”

    郁健

        以地理课本《世界气候》教学实践为例,本节知识的难点集中于学生对于世界气候类型地理位置分布的掌握,以及对主要动物、植物的认识。在课堂设计中,振华中学利用泛在学习的理念,开发和设计了一个APP应用软件“世界气候小游戏”来实现难点突破。

        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探究一个主题,即对应一种气候类型。学生打开“世界气候小游戏”,点击不同图标,显示对应气候类型,如“丛林探险”主题,对应于热带雨林气候。然后,学生拖动感兴趣的图片,观察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以及当地动物、植物的照片资料。课堂中,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自主归纳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向同学们进行汇报展示。

        学习向课后延伸,在APP软件设计时,适当留白,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和完善内容。学生通过调动自身知识储备、课本知识、互联网搜索引擎等资源,推测适合于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动、植物或人类文化景观,用绘图笔、添加照片等形式,进一步完善软件设计素材。课后研究性课堂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素材完善程度,总结其自主学习的主题,丰富其对于某一种气候类型的认识。同时,利用软件共享特性,实现全部气候类型的开发互联,进一步形成一套属于学生和班级的学习软件,形成互助学习。对学生而言,除软件提供的资源外,还形成了一套自己发现、整理的资源库,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04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