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抬眼看舆情埋首念初心

    发布时间:2016-12-30 作者:本报评论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标号“2016”的时间列车,不经意间已缓缓驶入终点。“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国教育的这一趟旅程,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有风雨交加的时刻,也有雾霾相随。

    而在新媒体的发展史上,2016年注定是一个不会轻易被遗忘的年份。回顾一下你记得住的社会重大舆情事件,哪一件没有新媒体的身影?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洪流和新媒体浪潮交汇,教育舆情的走势必然随之发生重大变革,有些方面甚至正在被颠覆。一次看似微小的摩擦,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份简短的声明,甚至一句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语,都可能引发“舌尖上的风暴”。

    开年伊始,“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一事就掀起一波舆论巨浪;随后,“河南一民办教师26年后才知被辞退,领导‘抹香香’”“北京西城天价学区房”等事件接踵而至;再之后,毒跑道、毒土地、校园欺凌等热点舆情事件屡屡刷屏,其社会影响力之深、波及范围之广,以至于有媒体将之纳入“年度十大舆情事件”。在这个新媒体如核裂变般喷薄生长的时代,教育这一重大民生议题,一次次被推到公共舆论的舞台中央。

    当舆论的疾风骤雨不期而至,媒体聚光灯下的教育人,压力是空前的。有的人言语僵化了、面容刻板了、姿态生硬了,甚至成为进一步引爆舆论的导火索。一些教育工作者,依然恪守老一辈教育人的传统,将全部心力和热情聚集于教育本身,倾注于校园围墙内的方寸之地。有人称道这是工匠精神之一种,也有人指摘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悖。

    抛开争议,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如果教育人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昧于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显然已经行不通。面对喧嚣的舆论场,不能总是扮“鸵鸟”,不能总是把责任推给“监控坏了”“临时工”,不能总是盼着他人帮忙“灭火”;相反,教育人应主动作为,开眼看舆情,了解并把握教育舆情新的传播规律,在公共舆论空间敢于发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与舆论及其背后的公众积极沟通、平和对话,力争缓解、消弭因情绪化而产生的种种对立。即便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也要尽力谋求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舆情可以反转,教育不可重来。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更不可能按下后退键。教育人应常念及此,心怀敬畏,不忘初心。教育人的初心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或许是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时,默默许下的心愿,或许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或许是争做“四有教师”的誓言……但终归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密切相关。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教育人既要有开眼看世界的觉悟,也要有埋首念初心的定力。

    2020年已遥遥在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正在向我们招手。行驶在深水区的教育改革之航船,已步入攻坚、冲刺阶段:中高考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扶持计划、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改革之路总是伴随着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教育人既要开眼去看,用心去听,同时也不能为一些“噪音”“杂音”所惑、所扰,要坚守内心的梦想,坚定目标所在的航向,勇往直前。

    一辆新的时间列车——2017年,正在朝我们驶来。新的一年,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教育改革实绩,也希望看到更多理性、平和、富有建设性的声音。

    如此,我们才更有信心期待更好的明天。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30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