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诗会中可获得哪些教育“觉悟”

    ——来自第六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30 作者:本报记者 杨桂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不久前在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举行,至今已举办6届,由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参加历届诗会的老师、校长们都说,“学生的诗越写越好了。”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说,时代需要诗歌,人的心灵不能被“物化”,心灵需要诗歌来浇灌。写诗可以使人生变得立体、多彩。

    举办诗会:以生命教育的方式替人类“喊疼”

    诗会的发起者是几位中学校长、教育局局长,他们想用诗歌这种高考中“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多余”样式,在充斥着应试的校园里,正儿八经地搞一搞素质教育。正如合肥一六八中学校长阮厚广所说:“教育有如农人耕种,必须遵循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有为有不为,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上,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在二十四节气里发生的。今年诗会主题由承办方征集自本校学生,主题为“聆听四季”,让学生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惊蛰、谷雨、清明抒情,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写诗。四季是生命的节律,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到这节律,尊重这节律,并表达出这种节律。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以诗的方式感受世界和人生,这恰恰是语文教育特有的魅力。张圣华说,写诗时往往会尝到疼痛的感觉,诗人就是替人类喊疼的人。福州一中高二(13)班陈可欣在《老诗人》中写道:“……而我还是爬上高山,/遍体鳞伤的/听风说起了,/你旧日的誓言。/爱上这伤痕累累的人间,/带上被掠夺的那部分,/回家去吧。”青岛二中2015级(2)班张瑜在《轮回》中写道:“是暴雨冲刷过浓艳的水彩/望着天涯失约的无奈/云水漂泊哼出天籁/轻笑倚靠丰满的果海/习惯了暗无天日的等待/我渐渐明白承诺叫做不会来。”

    理解生命,要学会倾听。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说,聆听四季,需要聆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以诗的方式与世界接触,以诗的方式承受世界带来的所有希望、绝望,快乐、忧伤,成功、失败,苦难、幸福。南京东庐中学七(3)班陈乐《关于五月(组诗)》中写道:“没有言语,黑夜在徘徊/哭泣,是绝望还是开怀?/夜用黑色写满自由的光点/眼角的晶莹却说着青春的色彩。”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师陈敦贤《那一年》中写道:“那一年走了很多很多的路啊/你把窄径踏成了地火/青春的小屋冷成了孤独的冰/你用狂风用暴雪祭奠归路/幽敻里你坚信有熟悉又清晰的跫音”。山东济南历下教育局局长陈仕学说:“我们用心聆听四季,用诗歌抒写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们多年来所倡导、所培育的诗性教育再一次显露出勃勃生机。”

    超越青春:接通久远的生命言说

    近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问题备受关注,处在现时代的人们,开始深情回望风雅颂的时代。

    在专为诗会而作的诗集中出现了不少旧体诗,虽说多以今韵写古风,且不免学生腔,但在这个传统文化大为稀缺的时代,已算是显现出浓厚的古风、古趣了。清华附中秦汉学校高三(12)班周梦龙《渭水怀古》中有这样的句子:“丹青破乾坤,长卷载无双。/青莲引古风,子美涤诗江。”

    只要这些蓬头稚子,写意抒怀时,会想到那些古老的词牌、繁复的格律,不仅不厌其烦,反而从中找到现代诗体不曾有之美妙,借以表达现代人心中所思所感,借用诗词大家、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中华民族的“诗根”未死。以活跃之诗根,足以接通并延续悠久之诗词传统,把凝聚在诗词中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在现代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间发扬光大。

    他们歌咏往日的英雄,那些心忧苍生社稷的英雄仍旧活在这些“95后”“00”后的字里行间,活在他们的诗情画意里。苏州十中2015级(8)班徐智劼赞美临刑前演奏《广陵散》的嵇康:“嗯,美好若你者,/就像一道光芒,/照耀在大地上,炙烤着罪与恶……”济南五中70级(3)班的王雨萱在《汨罗魂》中为屈原吟唱:“我不许有人亵渎你的神圣,肤浅你的功绩,用无知慰籍你不朽的身躯。”

    他们歌颂自己古老的故乡,抒发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邯郸一中2015级米家乐在《时序百年心(三首)》中写道:“醉看满天云浮浪,扁舟一叶下瞿塘。/长眺沅湘兰芷碧,回首不觉千山绿。/……吾侪誓为苍生起……”

    这些超越了青春的诗意言说饱蕴着历史情怀的诗句,表达了中国少年面对中国古老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也使他们接通了久远的生命。

    朗诵诗歌:在声音里创造语文教育的意境

    每年的诗会,都有一场诗歌朗诵会,学生们走上舞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朗诵,让诗歌有了“声音”,有了更丰富的生命。

    声音为什么是重要的?《诗大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古代的诗教传统里,声音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诗歌生命的组成部分。

    据叶嘉莹考证,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作诗要伴随着吟咏才能富于感发之力的说法,“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此处主要指诗歌的吟诵。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变热”,吟诵日益凸显出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吟诵有一定的节律和调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不少中小学教师把吟诵运用到语文教学、学生社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西方极为重视朗诵对于诗歌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英诗课中所常用的一本教材是肯奈迪所编著的《诗歌概论》,第一章就提出,愈是好诗,愈要多读熟诵,“甚至数十百遍以后,仍能感到尚有不尽之余味”。因此要“学习赋予诗歌以你自己的声音的这种艺术”。

    为了演绎《龙的荣光》这首古体与自由体杂糅的诗歌,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14)班、(24)班的6位学生——4位白衫少男和两位红衣少女“诗意”分工,少男承担诗中的历史宏大叙事,少女承担个体微观叙事。“盘古氏,奠乾坤/草木茂,万物生/天地开,日东起/及女娲,初造人/自羲皇,至禹汤/起中原,定八荒……”诗以宏大叙事开篇,少男之声赋予了诗句特殊的力量。“当我忍不住翘首以望,/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兴奋地溯流而上……”诗歌以自由体拉近到“我”的身上,历史长河自然流淌到当下,雄浑的意境出现了聚焦,诗歌的张力在一刚一柔、一松一紧、一远一近中来回松弹、跌宕。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王明韵说,学生们的朗诵亲切、美好、单纯、质朴,让人享受在其中。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30日第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