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回望2016:那些人,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6-12-28 作者:本刊编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那些令人感动的校长

    他们,或是在办公室内处理应接不暇的事务,或是在课堂驻足流连;他们,用脚步丈量出了一方锦绣校园,用情怀支撑起了一片育人天空,也用智慧谱写出了一首首教育行歌。他们,被称为校长,但他们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教育追梦人。

    2016年初,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正式改版,增设“人物”版,除保留原有栏目“剪影”外,还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合作,走近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第一批学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经验分享和风采展示的舞台。

    这一年里,在错落的铅字中,我们与70余名校长邂逅,并定格下他们治校生涯中的生动场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群来自教育一线的实践家们,以他们的办学探索,感染了一批批教育工作者,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的目光被他们牵引着,为他们所感动。

    在教育之路上,他们呵护孩子天性,回归教育本真。办学校教育,要听听孩子的话,这是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的校长陈福的教育秘诀。他以“顺应教育”理念改造课堂,改变评价体系,呵护了儿童天性。青藏高原上,于大伟放弃了企业的优厚待遇,回到魂牵梦萦的校园,用孩子创造的生活教育孩子……

    在教育之路上,他们懂得传承与创新。海南的山水之间,你会看到一名叫张勇的朴实校长,他认真研究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并以此为养分,生成学校仁智文化,让学生乐学智学。在《邱成国:天山之南的教育“侠客”》和《卢建新:创设“有意义的人生”现场》中,你会看到,身上流着兵团血液的校长邱成国和卢建新,如何在不断变换的教育背景下,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植入教育热土,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兵团人”。你还会看到,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严瑾如何从一名扎着马尾辫的代课教师,百步向上,传承学校智慧教育,带着师生们在“智慧园”里一起生活一起学……

    在教育之路上,他们敢于改革与试验。新绛中学从一所普通的农村校逆袭成为当地优质教育的名片,离不开校长宁致义的大胆课改尝试。他精心设计的“半天授课”模式,真正将“自主、探究、合作”落实到每节课上,让学习和教学不再是苦差事。而校长赵桂霞更是明确意识到“课改”不仅是“课”改,尽管改革阻力不小,但她毅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探索,摒弃将升学率作为唯一评判指标,更加关注学生源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在教育之路上,他们着眼现在与未来。《索朗:在雪域高原上播种未来》一文中,以至诚之心为至诚之事的校长索朗,为达孜县中学的孩子们许下一个美好的未来。广东省南海实验中学校长黄新古,为化解现实教育困境,面向未来发展教育,演绎减负三部曲和添彩三重奏,用“新六艺”铺就幸福教育底色。“欣赏每一位教师,尊重每一位教师”是晋中高师附校校长郭长安的两个法宝,他相信,学校的未来发展,需要教师成长助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老校长·新征程”系列文章里,蔡林森、吴国通、李金初等5位老校长,虽年逾古稀,但依然秉持着让教育回家的初心,在孩子们的笑靥中,毅然行走在教育求真路上。

    寄情乡土,助茧成蝶。在“乡村校长系列”文章里,我们遇到了来自苏州、嘉兴、衢州、温州以及北京郊区的校长们,他们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以一颗朴实无华的教育之心,扎根于田野、大山、竹海、茶园、海岛之中,默默践行着“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的诺言,带领着一所所农村校蜕变成蝶,点燃了乡村学子心中的求知火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未来之窗。

    他们在夯实教育热土,他们在引领教育航向,我们将继续聆听他们的故事。

        那些发人深省的话题

    2016年,校长周刊与每位校长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在回首中历历在目,又催人奋进。

    岁初第一期,我刊揭开了学校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序幕。“探寻”栏目祭出深度采访系列《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突围》《坚守在城市的边缘》《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定身咒”》《依托乡土实现小规模校“逆生长”》《农村小规模校如何走向优而特》,以及名校长相关探索《“滴灌”帮扶成就好学校》等文。接着,重磅推出“集团化办学”系列《求“同”存“异”的集团化办学思维》《依托“百花”独“争艳”》《农村校齐打“翻身仗”》等,对全国各地代表性的学校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报道并持续半年之久。此外,我刊还关注了更大范围内的其他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探寻”从对北京三十五中办学实践报道《涵养天才成长的土壤》开始,到追踪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的采访报道《寻找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接着,从新高考改革入手,重磅推出了陆璟研究员开辟的名家专栏“高考改革与学校教育发展”系列《学校怎样回归育人本质》《真实,综合素质评价的生命线》《学以致用,学校教育转型之重》《以生为本,教师队伍转型原点》,并在“探寻”推出“高考改革与学校转型”系列《多一些追问,就会添几分明智》《唯有体现特色,方可广为借鉴》《“选”出来的个性化教育》等文。除此,我刊也展示了其他新时期提升办学质量的可贵探索。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致力于建设现代学校的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刊“探寻”下半年重点打造的“校长领导力”系列,截至年底,已经刊发了“教学领导力”系列《自觉觉人:校长教学领导力应然之境》《教学领导力,根本在课堂》《第二课堂涵育更开放的教学领导力》等6篇,“课程设计力”系列《丰富课程:校长课程设计力新追求》《指向生活:体验课程激发成长力量》《午休课程:真实情境“逼”出设计力》等5篇,“队伍引领力”系列《带着思想去实践》《着眼整体去变革》2篇。

    与校长领导力相得益彰的是,“名家专栏”中尹后庆的“新质量时代的校长领导力”系列《学校教育必须直面“新质量时代”》《校长要明晰新质量时代教学方向》《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坚守专业立场,探索评价改革》《学校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6篇,和钟启泉的“学校教育中的课堂转型”系列《“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核心素养”的习得养成》《区域推进学校课堂转型》《“国际理解教育”的创造与启示》《从课堂出发的学校变革》《从“测定评价”到“问题解决评价”》6篇。

    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在名家专栏的“依法治校”系列《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时治校核心》《依法尊重和保障教师权利》《依法治校,建设平等家园》等,为更有效更科学地破解办学实践中的难题支招。

    为学校教育指明发展方向是本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名家专栏”在“两会”期间约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以《教育新理念与“十三五”中国教育的生长点》为题撰写专题研究文章,分“教育质量的生长点”“教育公平的生长点”“教育改革的生长点”“教育结构体系的生长点”“教育决策的生长点”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6期刊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两会”期间,“探寻”所开辟的“热点对话之学制改革”系列《中小学学制:改还是不改》《莫言学制提案:买不买账》《学制探索:结构能否突破》《九年一贯制,如何“贯”起来》,引发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引领社会热点。以一颗担当之心,担负起作为行业报专业周刊的职责,以专业的胆识,向改革更深处迈进!

        那些值得珍视的探索

    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地不论南北,校不分大小或城乡,身负重任的校长们兢兢业业,借改革之力前行。因校情不同,个人风格不同,校长们会形成有独到之处的办学经验。

    在这一年中,“校长·视野”以主力篇幅刊发了大量办学亮点文章。这些典型或非典型的经验,为中小学校长同行们“趟出”了许多条新路。《多元课程释放学习力》《在校园创设公民的生活》《有温度的管理最高效》《将“校长组阁制”进行到底》等办学亮点,在我们的版面上频频闪烁。不讲校长的名气,只论经验的价值,“办学亮点”汇集了一批可资借鉴的探索和观点。

    有时出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是“治校方略”。在这里,我们希望借助一些专家或校长的智慧,探讨一些校长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学校为了课程创新而分离推进的‘革命’,相当多的忙碌只是在‘应付一个又一个让你忙碌的阴谋’,有些忙碌甚至是对学校基本教育秩序的破坏。”北京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在《课堂深层处,教育本质事》里提醒校长们;“眼下,在我国,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是大多数中学面临的难题。而大洋彼岸的美国高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江苏省扬州中学校长严济良在《规矩,核心素养的“压舱石”》告诉大家;“过去多少年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学科育人的实然效果与应然目标还是存在着差距。”

    “名校长专栏”里的校长,总是乐于“合盘”托出自己的治校“秘籍”。这一年中,我们推出了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闫学的学习生态改变与优化系列,包括《做一个跨界校长》《为学生十年后负责》等文章;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的选择学校发展的最优方式系列,光看这些题目就叫人想读:《从火车头拉动到动车组跑:领导前置的扁平化管理》《从东北乱炖到本帮精点:推行精致务实的定量式考核》等;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的实施多元发展性评价改革系列,《学技术还是悟艺术》《问题即需要,满足即成长》等论述发人深思;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的关注学校优质发展方式系列,题涉《把成长的“土地”还给孩子》《让孩子“直接吃盐”的德育该反思了》等,直指学校实际工作中的观念问题;正在连载的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的学校学科建设系列,更是接“地气”,《学科教研组长哪去了》《重建常规的教研制度》《手机上建起专业群》等文章,为当今学校改革贡献出名校长的智慧。

    我们也为一线的作者提供了一块“地盘”,“校长探索”栏目里的《评估太细,学校难“长”出特色》《教师例会变个脸》《双向选择捆绑考核激活“惰性元素”》《校本研修须念好“三字经”》等,道出了学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难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校里校外中,《学校管理要善于经营人心》《学校发展要有“蹲苗”期》等议论,从第三视角为校长工作提个醒。

    如果将这份盘点套一套刚刚评出的2016年十大热词或网络词汇,还真能用上一些,比如:校长们“不忘初心”,秉承“工匠精神”,带领全校师生直奔自己的“小目标”……嘿,这么一回头,便有了这感觉:厉害了,咱们的校长们!

        那些让人回味的校事

    办学路上,常常需要办学者跳出圈外,在热情中冷静地思考,换一个视角审视自我。“校长·平台”致力于为办学者们提供一个“说事儿”的平台。

    最醒目的栏目当是“叙事”。读一篇学校教育叙事,就像品尝一锅鲜汤,智慧与情感的盐,悄悄溶在了味觉里。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办学启示:教育者要《看见孩子心里的话》,教留守孩子自我保护需要《一节特殊的压堂课》等。我们还可以从《校长的听课“进化论”》等故事里读到校长们与时俱进的探索。

    我们可以走进《蓝天下的生命课堂》,细嗅《校园里飘进了“家”味儿》,悠然地欣赏孩子们在“草根舞台”上尽情表演,静静聆听那《十年,留在山路上的歌》……今年的“叙事”,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乡村山区。一位校长向我们展示了“城里人”难以想象的山区教育景象,一位校长讲述了让乡村孩子在校园里“出国游学”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教育者满怀深情的面庞和执着前行的背影。

    能从平凡日常中,提取值得品味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我们试着想象,作者在案头提笔回顾,那些令人思绪翻滚的场景再次浮现,他们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再次体验心灵的震颤,回望自己的初心——书写的同时,也在享受愉悦,沉淀的同时,也在实现升华。他们,是善于“看见”的人。

    “三味”,是一个为办学者提供更多样性思考的平台。话题涉及诸多方面,有像《校长要做农夫式的教育家》那样谈如何当好校长,有像《课改规划更应植根自身》那样谈学校课改,有像《“为腹不为目”的激励最有效》那样谈教师培养问题,有像《“诗教”与“骂教”》那样探讨教育方法等。最多的是关于治校方略的话题,有人强调办学得《把“灵活性”关进“规矩”的笼子》,有人认为《仅办出一种特色是不够的》等。而读者对这些文章的热情反馈,成为我们最大的支持力。《校史当为学校办学之师》刊发后,很快就有校长回应:“从办学历史中找当下的办学智慧,从办学的历史中开发有益于师生的校本课程,这是何等实事求是的办学智慧……美美品读,真是一种难言的收获和愉悦。”

    “微议”采撷校长周刊微信公众号“第一缕阳光”等媒体平台话题探讨的言论,着眼于服务学校教育,如:《艺术列为中考科目应谨慎推行》《体育入中考须当好“牛鼻子”》关注艺术、体育加入中考科目,《校本课程:丰富≠有价值》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误区等。对于学校常规,如在学段衔接、毕业典礼、新生入学、校运会、期中期末等节点,我们邀请微友提供多角度的建议。“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轻盈的思想连接方式,我们的微友主要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校长。这样一群满怀热情的教育者,时而翩然潇洒,时而慷慨激烈,火花散尽,呈现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言论。

    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办学经验能被照搬,但是我们能从每一篇经验介绍中获得思考和行动的灵感。在“探索”中,从《用善意编织家校纽带》到《家长学校:接“家”气儿才能有实效》,从《用章程“星”定学校“盘”》到《校长职级制改革——专业舞台更宽广》,探索者说“在对教育规律、师生成长规律、科学管理规律的探索中,我开始找到了校长专业成长的尊严与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8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