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医药教育要教学生明“道”精“术”

    发布时间:2016-12-27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 闫永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传承中华文明 挽救中医国粹”系列报道·讨论篇③

    要成长为一名中医临床大家,不仅需要中医的经典理论,还要有更多的手法、针法、识药、辨药等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与技能。这些综合中医学技能更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值得设计。

    然而,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培养的中医人才中医特色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发扬不足”问题。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如何抓住机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中医药院校面前的时代命题。

    加强顶层设计、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空间是重要基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从2011年开始,该校在中医学专业9年、5+3、5年制学生培养方案中,压缩了基础课程阶段学习时间,缩减至2.5学年,为临床阶段增加了学习时间。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如何将实践教育观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有赖于各中医药院校构建扎实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注重提高中医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早期跟师)—课间见习—集中见习—临床模拟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习等“五层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各临床实践基地优势特色,为学生开展临床特色模块化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与综合技能。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师承”培养模式对培养中医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其特色优势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但师承的形式是否就是拘泥于传统的“一带一”或“一带多”形式?如何充分利用会聚大量高水平中医师的现代化中医院资源,提高带徒效率,让学生博采众长?这需要各中医药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名医+名师”“医教研三位一体导师”“名老中医工作站”等导师组形式,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理念,积极探索“集体带、带集体”新模式,吸取师承教育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中医学人才培养只有遵循特殊的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中医特色,强化能力培养,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才能确保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能在临床中解决重大医疗问题和各种疑难杂症的高层次临床中医学人才。

    (本报记者 万玉凤 柯进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7日第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