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日本“大学校”:培养高端应用人才的捷径

    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宫敬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以职业训练为志业的大学校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后来者,由于其定性和定位准确而显得必不可少。河北大学王文利老师独具慧眼,在并无多少先期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以“大学校”为研究对象撰写学术专著《日本大学校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该书对日本大学校进行了全景透视式的介绍与分析,是一部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当美国人讲到自己国家的软实力时,总把好大学云集作为软实力强大的标志之一,此等做法并非虚妄。工业革命后的国家实力,如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实力等,莫不与大学密切相关。情况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并不复杂,现代国家的高效运转和能量发挥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相关联,而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的提出进而创新,主要是大学的功劳。日本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却深谙其中的门道,在创办高等教育的事业中疾起直追,培育出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这样的世界知名学府。与此同时,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之外独辟蹊径,发展出职业训练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校。

    按照常规理解,高等教育主要由两大类高校组成,一类是综合大学,另一类是专科学院,如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等。后来,学院改称为大学,如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等,但专科学院的性质并未改变。这两类院校都有职业训练环节,只是实践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就实际情况看,实习课的职业训练程度各不相同,综合大学的实习课往往流于形式,专科学院的情况稍好一点,但从时间保障、专业化程度和技能长进诸方面看,职业训练不足的缺陷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样的状况与实际的社会需要之间极不协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的做法是创建遍地开花式的职业学院。这样的学院数量众多,但用满足社会需要的标准来衡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这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学历化程度、专业化深度和社会满意度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人尝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其间有大量试验和调整,最终结果让人刮目相看,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之外发展出职业训练这一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日本人为其命名为“大学校”。“大学校”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职业训练高度化,授予成绩合格者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做法与普通高校无异。其二,职业训练专业化,专业对口且技能提升是始终追求的目标。其三,职业训练终身化,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为达到专业技能提升目的接受这种教育,并且无严格的年龄限制。

    或许人们无法明确地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或层面都渗透着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说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与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的关系,这一点更容易理解。分析表明,日本人创设出的“大学校”这一新高等教育体制处于独特位置。科学的发源地是综合大学,把科学变为技术即科学的技术化是专科学院,而把基于科学而来的技术工艺化和实践化的职能非“大学校”莫属。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角度看问题,三种高等教育体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和促进。这正好说明,职业训练的高等教育化是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一条捷径。

    (作者:宫敬才,系河北大学教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9日第10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