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多行动派

    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苑立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论坛近日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教育专家,围绕“童年,与自然为伴”这一主题,聚焦生态(自然)教育与儿童健康人格养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作为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楼大厦的空间阻隔、电子产品的吸引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了“自然缺失症”。这种缺失已经让一些孩子产生了缺少安全感、性格孤僻、缺乏合作共享精神等行为和心理问题。让孩子重归自然、与自然为伴,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面对这道极具紧迫性的教育课题,国内外一些先行者开始了探索。

    2008年起,中国儿童中心开始实施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这一项目提出了“儿童参与”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研究”的实践原则,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自己的成长环境与教学方案,比如开辟专门的种植园作为孩子的生态活动场所,让孩子全程参与植物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回归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融合了生态教育与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儿童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并把“尊重与保护”“分享与节制”等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推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比如,参与一些带有任务性质的游戏、竞赛类课程,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登山类体能活动中,孩子可以锤炼意志品质。诚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会对人与自然本应有的和谐关系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并增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

    以教育为名,却不局限于教育,“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有着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儿童代表着现在,因为儿童对成年人、对家庭有着特殊的影响,“小手拉大手”是孩子与大人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儿童更代表着未来,当他们长大成为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如何面对自然,怎样与自然相处,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走向。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科学推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作为一门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系统学科,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细节构思能否契合儿童成长学习的需求,决定了其教育效果。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要从当地自然生态的特征出发,让儿童充分领略“在地感”。北国风光、江南景致、沃野千里、层峦叠嶂……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为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素材。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时空有宜、承载定额、协调稳定、环环相扣——有学者这样总结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规律,由此衍生出很多新颖的课程内容。而孩子认识自然的第一步,应该是认识自己的家乡。

    其次,要让儿童充分参与。在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秉持尊重与平等的原则,接受孩子的意见与建议,营造儿童友好型的支持、开放环境,特别要适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灵活运用游戏等教育方式。

    总之,围绕“童年,与自然为伴”这一主题,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多行动派。(作者苑立新,系中国儿童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9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