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现微世界“好美”与“好帅”

    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通讯员 夏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现微世界“好美”与“好帅”
    ——浙江大学关于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携手探索

    “图中这只萌萌的小熊,是棉花和布料做成的吧?”然而,其毛茸茸的表象却“蒙骗”了观赏者的眼睛。

    实际上,这只小熊是用一种名为氧化锰微米球的材料所构成,该材料比头发丝还要小几圈。

    近日,浙江大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摄影比赛”,大学生纷纷亮出自己在显微镜下发现的“美景”或“萌物”。而这些照片,和他们的科研经历分不开,亦和他们的艺术想象分不开。

    浙江省高校暨浙江大学材料微结构探索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所谓“微结构”,即是将材料放大成千上万倍后看到的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图案,学生根据图案结构,结合自己的想象,用单纯上色的方式将其绘成一幅美术作品。

    本次决赛共有20幅作品入围,参赛作品有的渲染成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有的转化成光影相织的摄影作品;有的绘成浅底游鱼;有的则抹成万点星空。

    “钛”美杭城

    该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项晓波在制备一种储氢材料——氢化钛时,经历过失败与成功:用硝酸和钛片反应没有得到氢化钛,采用盐酸则成功制得氢化钛。

    项晓波将两个实验都以图片形式进行记录,最终形成组图《“钛”美杭城四季——含钛化合物》,含钛化合物“变身”成为杭州夏、秋两季的美景。

    《“钛”美杭城四季——夏》是从实验底板中挑拣出叶子的形状,一片一片有层次感地染成了一池荷叶。

    《“钛”美杭城四季——秋》则是将制备出来的材料经过上色、打光和模糊等技术处理,做成了枫叶飘落的效果,满满的秋意瞬间扑面而来。“希望通过这组图将我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更多的同学分享。”项晓波开心地说。

    月下疏梅

    除了唯美的画面,材料微观结构探索中的科学性也是评委评分的重要标准。几乎每一个作品都不是随意拍出的,而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即便有一些是实验失败时得到的。

    作品《月下疏梅》在此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从技术角度来看,铜纳米线的质量不是很好,但照片中弯弯的一弧纳米线刚好勾出一轮满月的样子,“月下疏梅”图便由此产生。“这是我在探索制备铜纳米线的实验参数时,得到的第一个样品。”该作品作者徐静说:“即使实验结果不理想,但只要细心观察,敢于创造,也能呈现出这样一幅意境深远的图片,展现出材料微结构的魅力。在科研过程中,求真的同时也在求善,求美。科研的真,就是美。”

    “锌”的背影

    作品《你的背影——层状氧化锌》,如果不加以解读,我们很难从实验照片中看出任何形象,但作者王征等三位同学却发现了其中的亮点,并通过加强对比度的方式,得到了一幅科研人员挑灯夜读的背影图。

    “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王征感慨地说,“虽然这张背影只有轮廓,却可以让我们回忆起当初的辛酸苦辣,让我们忘不掉那些年轻、昂扬和奋斗的日子。”他还以此图鼓励在座的同学在科研的路上收获成功:“别人看到我们的背影,因为我们在前行”。

    这副作品引起了诸多师生的共鸣,最终获得最佳人气奖。

    科艺交融

    一场关于科学与美的比赛,是科学知识借艺术手段的演绎,更是一种创新提升品味的过程。

    “好帅呀”,当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张泽院士举起一张有机化学家,浙大老校长杨士林先生的照片时,在场学生由衷地发出阵阵赞叹,张泽笑着说,“我等的就是‘好帅呀’这三个字”。

    在浙江大学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好帅”的教授。这种帅气,不仅仅是长相,更是一种人文情怀。

    “所谓‘好帅啊’,实际上就是一种品位。学习成绩容易得到,而这种品位是非常难得的,它要通过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知识共同融合而成。”张泽说,“如果仅仅学好了材料,哪怕是力学、机械以及设计等,那也只是一个技巧,并不能代表你的气质。而在人生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气质和品位。我相信微结构摄影大赛的活动正是培养我们的品位,它使学生将来有可能在更多的方面成为‘好帅’的人。”

    “材料的微观结构对于材料的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部分材料科学的研究都围绕着材料的微观结构展开。获得一幅优秀的微结构照片除了对拍摄设备有较高要求外,拍摄者的操作技术和对微结构科学理论的掌握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比赛评委,浙江省材料学会的秘书长,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徐时清教授说:“我想这也是大赛将学术性和技术性作为评分主要规则的原因。”

    科学是理性的艺术,艺术是感性的科学,该项比赛可以说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先进的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并以艺术的手法来演绎和表达,以此来展现材料微结构的无穷魅力。此项比赛亦是一场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携手,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完美交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9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