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

    发布时间:2016-12-15 作者:邱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在上海进行的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显示,在引体向上、千米长跑等传统项目上,“不及格”乃至“零分”的学生比比皆是。记者查阅1995年、1989年的同类项目成绩发现,如今体育考核的“标准”虽已明显下降,但远赶不上学生体质断崖式滑坡的速度。传统“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正从夸张、讽刺的文学表达转为冷峻的现实素描。比如,从横向看,男生多受负面的体质(肥胖)或意志(畏难)影响,草草了事;女生则以“生理周期”为挡箭牌,选择回避的竟达50%。从纵向看,年级越高,男女生的体质越差。在长跑补测中,出现了“高一领跑,高二居中,高三扫尾”的“体质倒挂”。不得不叫人深思。

    国家多次重申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并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10月,教育部发文强调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民族生命力”“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相连,要求学校以人为本,合理制定体育教育的计划、实施、保障与评价。时隔四年,我们看到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每年军训,许多学校如履薄冰,中暑者的急剧攀升,让“站军姿”都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每至运动会,门可罗雀的中长跑,或“缩水”或取消,孩子能玩且会玩的项目也越来越少。

    这一现象,不但与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庸俗价值观和文化糟粕的盛行有关,也受到现实社会的市侩与冷漠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责任还在学校,他们对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体育的“囚徒之困”恰恰在于,它的“道”无法自始而终。在小学、初中,学生尚能在室外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但到高中,体育场上自由活泼的身影明显减少。孩子自“入托”开始,体育的地位在与小升初、中高考、艺考等应试博弈中,渐次下降,乃至于岌岌可危。当我们需要以断腕的行政力,需要不停地发文和检查,才能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时,其现实处境不言而喻。

    所以,学生的“体质危机”,自然有他们在面对网络时代“蜗居”,被“中性”文化裹挟,受社会市侩化、庸俗化掣肘的种种不利因素,但学生体育精神的丧失仍是关键,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方面依然可以大有作为。所谓“危机”,不妨看作是危险中的机遇。就学校来说,建立健全体育监测和评价机制,使之满足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趋势的要求,乃当务之急;同时,加快设施建设、强化体育教师队伍、设立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等,均可有效提升体育教育品质,抵制外界侵蚀。就教师而言,研究学生心理,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教育形式,自然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特别对广大文化课老师来说,他们虽不是体育专业出身,但“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身即契合于“体育-智育”的协调化。况且,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肌体有足够的供氧量、肺活量、运功量,均是促进学业的有效保证。如果这两种教学形式可以糅合,事实上,从杜威到陶行知,均是“手脑合一”的教育实践家,那体育就不再是应试的对立面,而是“共赢”的互助格局,那走出今天的尴尬困境,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作者邱磊,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5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