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追问:何处追,如何问?

    发布时间:2016-12-14 作者:吴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本原的手段。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不外乎四种状态:一是学生不能回答;二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三是学生回答错误;四是学生回答的答案部分正确。如何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同状况运用不同的策略追问,从而达成课堂上生成与预设的和谐呢?

    在出现错误之处追问——迷途知返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为有效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在平时教学、作业和测试过程中,学生解题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的“错误”,有的是教师不曾预料的,也就是即时发生的错误。对于学生即时发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准确辨别,及时筛选,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成空白之处追问——生成精彩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在认知冲突之处追问——拨云见日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要发挥学科知识优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争论中求真知。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把一些非本质的属性撇开,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在深度匮乏处追问——追求完美

    以数学为例,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学习思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地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很多限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思考不全面是正常的,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追问教学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层层递进,或释疑,或引发认知冲突,一步一步向完整的结论逼近。这种方法能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能真正体现教学的真实与深刻、丰富与生动,而且学生在这样多方位、“长时期”的追问中,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还会有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个性品质的锤炼。(作者:吴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4日第9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