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区中央是教师

    发布时间:2016-12-13 作者:宋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学区共同体不应是简单的1+1,而是1+1>2,共同体内诸多领域亟待深度融合。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区共同体建设内容包括干部互培、师资互动、教研互助、资源互享、文化互融五大领域,教师始终是学区共同体的核心。

    每位教师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每位教师的身份以“I(我)”的形式存在,都是自我意识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意念、思想、志向、情感,具备自重、自立、自得、自成的自我主体精神。每个独立个体都有元认知、不同的经验和背景、反思批评和创新素养,都拥有自己个人化的自我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打破共享文化瓶颈、形成共享文化的开始。学区内不同成员学校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都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在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正因为这些差异,才使得教师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碰撞成为可能。

    学区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教师同时应具有“WE(我们)”的主体间性意识,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一位教师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在其他方面又可能是个“新手”,异质主体的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创造着可共享的文化。每一个成员都能为共同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知识的形成做出贡献,因此获得尊重。

    在学区共同体中,教师的抱团发展应寻求“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平台活动来确定。以重庆沙坪坝区为例,学区共同体搭建了七个学科的联合教研平台,开展课堂示范教学、教师互动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在这个平台上,可采取“同课异构”或者“一课多轮”的形式,使每个成员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相互切磋教学。

    领军校和成员校不再是捆绑关系

    在学区共同发展进程中,领军学校和成员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捆绑关系,而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再有“英雄式崇拜”的领导方式,成员校教师应该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多方交互、协商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整体智慧是分布在所有成员之间的。因为分散,所以才有共享,进而转变为宝贵的资源。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学区共同体中,既有全市重点学校Y中,也有“一墙之隔”的普通学校Q中。在该共同体的发展中,有几个亮点:

    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在学区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共同教研,互相听课,打磨课堂。普通学校定期请名校老师来授课、交流,开阔视野、转换思维。

    课程资源实现整合。Y中开展的课程设计、优质课比赛、卓越课程比赛,Q中都选派教师分批进行观摩和学习。同时,Q中课程也有独特优势,在茶艺、花艺、礼仪等课程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师资优势,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成为学区的宝贵资源。

    有了“I”+“WE”的意识和实践,学区共同体教师的共同发展才可以有新的生成。在实践中,每一次平台活动都有利于打破学校、学科之间的壁垒,以任务先导的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集中教育教学优势资源,根据不同的任务组成项目小组,开展合作攻关研究。例如“通过阅读学会表达”“如何进行课堂管理”“教师怎样引入教学”“如何改良学习习惯”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依托日常教学,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大家群策群力,实现相互间知识、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在冲突中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思想。

    在成长中创造共同体的新资源

    当今知识社会中,人类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形态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方式掌握同样的知识,养成同样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在学区共同体发展历程中,尊重教师并力图挖掘和培养每一个教师的专长,提供共享机制使个体专长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知识库。

    学区共同体内的教师就某个核心内容进行探讨,促进个体去寻求更多、更具深度的知识,再与其他成员分享,而这种分享反过来又丰富了成员的个体认识。持有自身知识和经验的教师通过与其所在文化环境的信息交换,消除自己认知的不协调,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螺旋式进展中,从“混沌”走向“有序”。

    最终,在学区共同体发展中逐步呈现新常态。成员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教师互培、管理者互访等活动,形成了日趋规范的沟通机制,既保留了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独特性,又体现出互融性,“不是一个学校,胜似一个学校”,最终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发展。

    以普通学校Q中为例,这所普通学校参与学区共同体构建以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活了自己已有的资源。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心态的改变,他们看清了方向,看见了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学区共同体教师群体始终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部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系统有序性的增加远远大于无序性的增加,于是新的结构、新的组织就自发形成,教师群体得到整体性发展。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3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