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船政文化:跨越时空的职教对话

    发布时间:2016-12-13 作者:席东梅 陈瑞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部船政史,半部近代史。150年前,由晚清洋务派重臣、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建创办船政学堂。自此,开中国近代船政之端始,启中国学校制度的职业教育之先程。

    150年后的今天,我们抱十二分诚意,再次翻阅这段充满富国强兵梦想的中国船政史,感受的既有近代一群中华仁人志士谋求革新救国、民族复兴的慷慨悲歌,更有在“海国图志”大格局下,积淀而成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教育情怀。

    寻船政之根本

    背书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福建船政”,因创造了多个中国海军第一,而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送出了第一批手握技术的留欧学生(而不是幼童)、培养出第一代中国海军军官、组建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等等。沈葆桢说,船政“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船政的根本在于学堂”。所有这些第一,都源于以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的诞生与发展。

    刘步蟾、邓世昌、魏瀚、萨镇冰等众多优秀的海军军官、舰艇指挥官和造船工程师,严复、陈季同、罗丰禄等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外交官……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是清末民初爱国志士的缩影,他们的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科技、军事、经济和文化走向;他们的成就,更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强力背书,为福建船政学堂树起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发端的历史丰碑。

    分析船政学堂诞生的年代,我们会发现,世界工业革命带来的海事演变,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战事的冲突,将晚清推向了世界的风口浪尖。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集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部生长基因和发展元素:办学主体为国家兴办,财政支持;办学机制为厂校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为理实一体,国际接轨。这在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模式中是具有颠覆性的。它下设8所学堂:制造学堂、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绘事学堂、艺徒学堂、匠首学堂和电报学堂,分别承担船政学堂“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它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培养能够造舰船及船用机械设备的工程人才,培养海军军事人才,培养能够独自远航的船舶驾驶人员。

    无愧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对天叩拜,在实现建设新式海军、建构海洋之利“宏图梦想”的同时,它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办学模式,以及卓著的办学成绩,先进的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以“开山之祖”的气势,为后来的众多高等学堂所仿效,尤其是高等实业学堂、水师学堂,即使后来的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也多见到受船政学堂影响的痕迹。

    品船政之文化

    跨越百年对话职业教育

    在福建,通过船政学堂,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的丰硕成果;在中国近代史上,通过严复、邓世昌等诸多仁人志士的爱国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文化精髓,可借此总结为“船政文化”。

    150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船政的根本在学堂”——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艺圃则为现今的技工学校,体系完整,规模颇大。它所带给我们的,是中国教育变革与科技创新的时代警醒,是融贯最新技术,建立起与工业化和海军建设相适应的船政教育模式。其“引进西学,为我所用”和“求是、求实、求精”的教育观,“窥其精微之奥”的留学观,“手脑并用,技艺斯通”的教学观和“严谨的教学辅以严苛校规” 的管理观等,都是当时中国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和开创性之举,至今让世人为之惊叹,并深受启迪。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150年前,船政学堂创造性地诞生在福建马尾。而100多年以后的中国大地,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源地。著名职业教育学者姜大源曾说,“若以立法为标志,目前世界上以立法形式明确界定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1996年予以立法规定的中国,一个是2004年予以立法规定的瑞士。其他国家基本没有这一概念。”这意味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丰富了世界的高等教育;也更意味着,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内生出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有其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原创特色。在实践层面取得突破的领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就业立校、开放办学的功能定位,特色十分清晰。关注学生,服务社会的评价标准,特色十分突出。引进走出,国家担当的国际交流,特色十分显著。中国特色、职业特色、原创特色,彰显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信,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种独特贡献。

    跨越时空,对话教育。寻船政文化之价值,必须依托职业教育,以院校建设为载体弘扬船政文化,让船政文化研究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促动。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船政文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谋现代之职教

    传承学脉再展报国鸿愿

    “我们要自信,要坚守,就一定能创造。”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船政学堂学脉传承者,与船政文化血肉相连。纵然其间有过停办、整合、更名,又至恢复“船政”之名,分分合合的150年,船政学堂学脉不断。更可贵的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作为国家第一批示范高职,与时俱进,提炼出独具现代职教特色的育人思想、育人内涵、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品牌等,秉持船政文化内涵之精华,于职业教育发展大势中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船政交通学院人——

    他们沿承学脉,在长期的院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与变革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强调历练的人才培养观”。

    他们将船政文化引入校园,使其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激励,一种向上的源泉。

    他们将船政文化与“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福建交通运输发展相融合,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

    他们坚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产教融合,三位一体,促进人才培养——学院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2012年6月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三大建筑设备制造销售公司VOLVO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福州环达机械有限公司(经销商)进行产学研合作,VOLVO公司斥资200多万元在学校建立了“沃尔沃东南区能力发展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建立了“企业、高校、经销商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人才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他们实施“行动导向、校企合作、多元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铸英才,订单培养赢未来——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系通过“前置订单”“后置订单”“短期订单”等形式灵活的方式与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设立丰田、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中德班、建发班等多个定向培养的品牌订单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全程共育人才,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航海技术系充分利用师资与设施资源的优势,践行“一体两翼”办学思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成效显著。船长、大副、三副、GMDSS通用操作员、大型船舶操纵和驾驶台资源管理等近20项培训获国家海事局批准。借助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职业培训,为航运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升了学院知名度,扩大了学院影响力。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2009年起煤矿类专业与福建煤监局、地方煤矿行业管理部门、地方煤矿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四方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实施具备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证书”改革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开始在汽车服务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项目,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徒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行业(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50年前,船政学堂实施“前堂后厂”的教育模式,与当下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船政学堂的办学经验成功嫁接到这所首批国家示范院校,友好借鉴,一脉相承,让船政文化研究接地气、有依托,研究成果可孵化。打造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船政学堂”,这是船政文化的沿脉,由此向150年前的精英致敬;这是历史的责任,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堪当此任。(作者席东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陈瑞晶系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3日第9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