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金兆森:坚守半个世纪的“三味人生”

    发布时间:2016-12-12 作者:通讯员 竺有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为祖国工作50年。”对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的金兆森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老教师年轻时的口头承诺,更是一位共产党员从峥嵘岁月到年过古稀,坚守了50年的坚定信仰。

    1965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发出“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号召,深深刻在了毕业生金兆森的心中。“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有了为祖国奋斗50年的梦愿。”2004年本该退休的他,却没有离开岗位,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如今,经过半个世纪的蹉跎岁月,金老终于实现了当年对着党旗发出的铿锵誓言,也为师生们树立了一座坚守信仰的丰碑。

        “教书人员就是要有人情味儿”

    “无论以前去延安山村当知青,还是后来到扬州大学上课,我和那些农民,和我的学生们都相处融洽。一个是他们淳朴好学,另外一个是我一直努力用心用情去育人。”

    1965年刚毕业的金兆森被调往延安,成为了一名“知青”。白天和当地农民一起田间劳作,晚上闲暇之余便教他们一些发展生产力的知识。从那时起他便背上了“老师”的名号与职责。

    1984年,金兆森被扬州大学聘请,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虽然在延安时也曾教农民一些知识,但真正走上讲台,金老还是第一次。“我对大学生要求很严格,包括毕业设计。”金老有个学生临近毕业还有一科不及格,跑到他家里缠着要毕业证书,金老没给他发。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教你,你不会随时来问我,只要是为了学习住在我家都没问题。”金老只对他说了这句话。后来,这名学生在工作中碰到了瓶颈,回来在金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门课,并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在这名学生眼里,金老成了他的良师益友,成了他的恩人。

    “人民教师,在教书时既要不近人情,严师出高徒,也要有人情味儿,待你的学生一定要用心。”正是因为一直坚守这种理念,使得金兆森桃李天下。金兆森身上有一股“学究”的细致劲儿,2004至今,受聘连任三届学校教学督导,并担任工科小组组长,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教学心得,并不时走上讲台,给老师和学生“传道受业”。

        “农技人员就是要有泥土味儿”

    “我是搞农业水利建设的,说到底跟农字脱不了干系,一个农技人员,应该扎根农村,实践出真知。”1965-1983年,金兆森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的这18年里,经他之手设计的大大小小水利设施超过50处,为水利建设与研究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金兆森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有关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共参与近百项总规模达百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金兆森一步步走过来。规划从苏北、苏中到苏南,金兆森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数万公里,惠泽近20个地区。

    在金兆森涉足的众多领域中,他负责研究的灌溉技术在当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2009年初,金兆森承担完成张家港市永联村现代粮食生产基地灌排系统的规划。采用了自动控制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采用明暗结合,使整个粮食生产基地的灌排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已成为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灌区现代化的典型之一。

    “由于我从1973年开始从事节水灌溉的科研与实践的基础,后来又承担完成了十多处的灌溉项目,包括农田花园什么都有。2004-2009年又奔波十几个地方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然后就有人开玩笑说我一身泥土味,但是我听了很开心。”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金兆森又在人生之路上开拓了新领域,致力于水土保持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水毁修复等工作。

        “编书人员就是要有学究味儿”

    “2004年退休后我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一直在参与编书的工作,书上每一处的改编我都得亲自考证。”

    金兆森主编的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城镇规划与设计》一书,一直是全国农业高等学校教材,2008年该教材获得全国农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除此之外,金兆森还主编了《村镇规划》《农村规划与村庄整治》《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等多部教材或行业标准。并参与编辑了2012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金老桃李遍布天下;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的著作流传广泛,荣誉载身。此外,他至今仍担任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机学会排灌机械分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等多个职位。

    这一切在旁人眼里看来难以达到的成就,在这位“麦田守望者”看来,只是在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并且好好做下去。“为祖国为人民留下点什么?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为农业增收,让农民碗里的米饭堆得更高更省心。”

    50年已经过去,这位老人依旧时常在课堂和田间上行走,他说“这就是一个老教师的初心所在。”(通讯员 竺有豪)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2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