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学之道在于“立人”

    发布时间:2016-12-12 作者:李清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评判高等教育能否满足需要的终极指标。大学“立人”工作包括两方面:从目的论诉求看是“立什么样的人”,从方法论诉求看则是“如何立人”。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关系到大学自身永续发展而具有本质重要性的问题,也关系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笔者以地处经济特区的深圳大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回答“立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立人”两个核心命题。

        大学应该“立什么样的人”

    唐君毅先生在其《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书中曾提出:现代中国人应该有三个面相,即“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就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论,我们以为,现代大学在“立什么样的学生”方面也应包含如下三个向度:其一,就人的基本品格与格调而言,应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人格”,这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逻辑起点;其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体现时代要求,凸显时代特质,也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现实展开;其三,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情怀”,是当代大学开放性、社会性的体现,也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社会拓展。

    自主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承认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关键在于拥有自主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脚踏实地的精神、宁静致远的心境、积极进取的勇气、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自主的人格等人的主体性品格是无比珍贵的。作为一所特区大学,深圳大学始终将培养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作为办学宗旨和重要目标。深大创校之初,就提出了“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一个人只有自立、自律、自强,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当代中国,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观念纷呈,“三自”精神强调自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积极进取、自我实现,这正是当今青年人最需要的正能量。

    创新之精神,创业之能力。当代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大学也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开放性的思考、交流与批判,理性学者与无畏青年的对话,各类奇思妙想的验证与实现,这些都是大学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人才的“熔炉”。深圳大学着力从培养兴趣、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等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首先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学习、科研和创业兴趣;其次引导大学生总结和借鉴他人创新、企业创新、社会创新以及国外创新的好点子、好做法,在比较、分析中总结创新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激发创新灵感;三是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中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独立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公共之精神,社会之担当。大学是公众的志业。大学不能仅限于满足不断变换的社会需要,而是要把引领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知识的持续供给作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这样的学生:赠人玫瑰,享受手留余香之乐;修学储能,胸怀报效社会之志;关爱自己、关心他人、照亮校园、温暖社会,始终保持公益精神和奉献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责任认知,内化为强大的情感认同,最终外化为负责任的行动,让自我张扬的年代依旧暖意融融。早在1996年,深圳大学便成立了义工组织“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这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成立的义工组织,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社工+义工”联动站的组织。

        大学应该“如何立人”

    大学在理论性回答“立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目的论诉求之后,接下来就是在人才培养实践领域完成“如何立人”这一方法论诉求了。对此,深圳大学以培育“人文性、个体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国际性”五大人才培养特色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地开展学校“立人”工作。化约地讲,“人文性”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本位与价值导向问题;“个体性”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个体差异性与个体需求性问题;“时代性”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问题;“实践性”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地方性人才需求与地方性人才特色问题;“国际性”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开放性与趋势性问题。

        人文性:加强人文精神培育,建构健全优秀人格。人文精神乃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弘扬人文精神是培养健全优秀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圳大学注重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将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需要和利益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设置,设立交叉学科创新论坛,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入人才培养内容中,发挥人文课程在“立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成立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财经工作教授委员会,由教授直接把关全校人才招聘和经费分配,逐步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建立健全学院议事规则,对学院进行民主管理。学校还成立了学生顾问团等学生组织,使学生充分行使校务知情权、校政批评权和学生事务参与权,促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个体性:开设特色试验班,培养个性化人才。深圳大学紧随经济特区发展,既要承担深圳经济社会转型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求,又要满足市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基于两者的平衡,学校提出了有教无类、分类分层育人模式。学校通过设立理工实验班、国学班、金融数理班、卓越新闻班等特色培养实验班,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双学位班,以及与企业共建的特色学院,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时代性:建立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广泛需求,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应运而生并在各国高校快速拓展。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深圳大学于2014年牵头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倡导以非盈利的模式推动共建共享,目前加盟高校已达103所,上线课程106门,48所学校实现学分互认,累计选课人次超过20万。

        实践性:搭建资源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强是深大学生的特点与优势之一。深圳大学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模块,以“创业引导课-创业规划课-创业通识课-创业专长课”为建设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培养计划,初步构建起“创业精英班-特色创业班-创业系列课程-创业大讲堂”四位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每年拨出1000余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思维,积极动手实践;发起成立“深圳大学创业者联盟”,汇集了67家企业和校内17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支持校友组建“深圳大学校友创业与投资联合会”,推动筹建校友创投基金。

        国际性:推进开放办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在当今国际化、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深化交流与合作程度,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的核心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机制,深圳大学不断搭建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制订国际化行动计划,搭建国际化课程衔接平台,带动学生双向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作者李清泉,系深圳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2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