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首页>检索页>当前

    李登辉:复旦之光

    发布时间:2016-12-08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李登辉:复旦之光
    高毅哲

    早年间我去复旦大学参观,见一幢质朴典雅的小礼堂,名为“相辉堂”,便问陪同好友何取此名?好友答,相为马相伯,辉为李登辉,取名“相辉堂”即为纪念此二人之意。当时我心中一凛,想复旦路数果然够野,居然连臭名昭著的台独头子都敢纪念。好友对初闻此言者的惊愕早已见怪不怪,笑着解释说,马相伯、李登辉都是复旦大学创办早期的代表人物,为复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此李登辉,非彼逆贼也!

    李登辉1872年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爪哇),其投身教育相当早——1900年他28岁,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便来到新加坡英华书院任英文部主任。1905年,他来到中国大陆,第二年出任复旦公学的教务长,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从此,他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教育生涯。

    马相伯少年时是一路从教会学校读上来的,后来在耶稣会还有神职,受教会熏陶颇深。李登辉也不例外。1905年刚来上海,他就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后来还娶了个牧师的女儿。相同的宗教背景,使他和马相伯有了思想上的默契。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他和马相伯一脉相承,恪守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信条,不仅如此,留过洋的李登辉还更进一步,极力创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据说,李登辉与人言及复旦前途,每每提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这些欧美名校,要与它们并驾齐驱。他借鉴人家的办学方式,但绝不会全部照搬。例如,耶鲁是一所极具宗教色彩的学校,李本人亦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是他绝不要求学生信教入会。

    就在这样的氛围里,走上复旦讲坛的学者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保皇派的康有为,逊清王爷项俊卿,国民党的朱执信、廖仲恺等,共产党的陈独秀、李大钊等,托派的叶青、李建芳,国家主义派的曾琦、左舜生,社会党党魁江亢虎,至于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蒋梦麟,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等人,更是李登辉执掌复旦下的常客。

    李登辉之所以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因为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不是要求学生将书本中所记载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一一记牢,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具有独创的见解:“思想自由”是学术独立的前提,“学术独立”是探求科学真理的保证,学术不应受功利的驱使,要营造一种鼓励独立思索和探究的氛围,使之有利于对真知和真理的追求,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李登辉前前后后在复旦公学和大学服务了40年,始终没有离开复旦。期间坎坷,不可胜数。1917年,复旦因为占了李鸿章李公祠的地,跟李家后人没完没了地打官司,李登辉遂下南洋,凭借多年人脉募得巨资,使复旦从李公祠搬出,落脚江湾。1936年,64岁的李登辉为保护学生,被国民党军警在自己的校园里痛殴。上海沦陷后,他又坚持“三不”:不与敌伪来往、不接受敌伪津贴、不得已时宁可停办,以此维护复旦的声誉。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后,部分师生因困于环境不能成行,李登辉便在公共租界内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坚持教学,使复旦文脉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得以留存。

    如此一位教育家,却又保持着谦逊的低调。早在上世纪40年代,复旦的学生便要为李登辉立传,李登辉得知后一口否决,用英文回复:“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

    结果,与蔡元培、蒋梦麟这些人相比,本与他们在同时代交相辉映的李登辉,果然在历史上几被遗忘。李登辉的第一本传记什么时候出的?答曰2005年,还是趁着复旦百年华诞这个热乎劲时。传记的执笔者当然已不可能是李登辉亲手培养的弟子门生们了,那些曾得到他教诲和恩泽的人们早已作古,但是教育家李登辉伟大就伟大在,他可以作古,他的学生们也可以作古,但他的思想,却长久留在时空里。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08日第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相关检索

    社区

    热点推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3516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3005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10-2020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